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全书内容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闻名于世。其内容依托商灭周兴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周武王姬发封列国诸侯结束。其中的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斗法等情节,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风火轮、火尖枪……   日本江户时代书已出现翻译全本,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有介绍。另外,《[1]封神演义》使道教令人熟知。

  【道教】

  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道教源远流长,起源于上古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自发的原始宗教;

  第二,道教是秦汉道家黄老之学的神学化和方术化,融鬼神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为一炉;

  第三,道教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将中国易、儒、道、墨、医、阴阳多种文化要素都杂取博收进自己的大葫芦中,并借鉴了印度宗教的一些因素;

  第四,道教的目标是度世救人、长生成仙和合道通神,因此有逍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促进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五,道教信仰层次多元化,包括丹道修真、玄学研究、神仙崇拜和方术活动,因而体系庞杂、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中心思想】

  《封神演义》一书以周武王伐纣为主线,展开了整个三界范围内的大大小小的神仙、人、鬼蜮在不同层面上的斗争。基本可分为两派,一派为维护旧势力,而为保住殷商的江山而战斗。一派为发展新势力,开创周朝的社稷拼杀。故事情节用神化传说的方式,反映了当时新旧势力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在故事的论述和观点上带有作者个人的时代局限性。在暗线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矛盾。周文王和姜尚是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的代理人,代表着道教思想。通天教主其实是孔子的化身。孔子的祖先就是殷商。在封神演义中,作者片面的大力推行道教“阐教”思想,而主观的排斥儒家“截教”思想,特别反对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当然在反对保守思想的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当时所说的神仙其实代表着当时的贵族,而鬼怪只不过是下层的有相当能力劳动人民。

  【故事梗概】

  在《封神演义》的世界中,世界分成为仙山洞府和三界。仙山洞府是由仙道组成的昆仑山「阐教」和海外仙士、方外术士或得道禽兽组成的「截教」。三界是由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庭和商(殷朝)的纣王的统治的人间和女娲统治的妖界。 在一次祭祀时纣王对美丽的大地之母女娲作出了无礼行动(作了首邪恶的诗),纣王的渎神使女娲异常愤怒,命令轩辕坟三妖——千年狐狸精、玉石琵琶精、九头雉鸡精迷惑纣王使殷商毁灭。狐狸精使用冀州侯苏护女儿苏妲己的身体,进入后宫迷惑纣王。此后,九头雉鸡精称自己是妲己的义妹“胡喜媚”也进入宫廷。   昆仑山仙道由于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大致的意思就是修行时遇到了岔路,体内阴阳之火相犯,只有斩却三尸方能归于正途),又因为玉帝命仙首十二称臣,仙首自然不肯,故此阐、截、人道三教共签押封神榜,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共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道行低者榜上有名。纣王与武王相对的是截教和阐教,国家天下之争神仙道统之争。

  【妲己 —— 人物评价 】

  补充;中国古代四大妖姬(夏朝妺喜,商朝妲己,周代褒姒,春秋骊姬。 )

  •正方观点——红颜祸水亡国论

  中国历代的“红颜祸水”里,最恶毒的恐怕莫过殷商时代纣王的宠妃妲己了。如果按《史记•殷本纪》里的说法,纣王可谓残暴之极,但若按民间《封神演义》里的演绎,那简直就是变态,有着严重的“施虐狂”倾向。按《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这位美女自然不是狐狸精变的。据《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就是说妲己是纣王征战得胜的“战利品”。据说有苏氏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才会有《封神演义》这般附会。虽然妲己不是狐狸精变的,可照样把纣王迷得五迷三道,惟“妲己之言是从”。

  根据正史记载,他不但投妲己所好,作“新淫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还搜括百姓钱财,修建起高大宏丽的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真可谓荒淫之极。

  •反方观点——红颜亡国论太牵强

  周武王在《尚书》中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

  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纣王暮年热中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确实是事实,说纣王“惟妇人之言是听”,就是对妲己的话言听计从,这一条罪状,并不切合实际,因为商代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政治决策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妲己只能算是商纣王晚年生活的伴侣,对妲己,商纣王谈不上言听计从,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妲己的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

  如果说苏妲己有罪,顶多只是苏妲己入宫以后,由于争宠而与其他的嫔妃引起纷争,那些失宠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纣王与诸侯小国之间的冲突而已;如果硬要说苏妲已是亡国的祸水,也未免太高抬她了。其实,她是完全做不到的。

  周人给纣王与妲己泼脏水并不厉害,只是上述六条的就事论事而已,也不过于涉及两人的人格,没有焚炙忠良、滥杀无辜、嗜血成性之类的指责。总之,周人并没有把纣王与“暴虐荒淫”四字挂上钩。真正把纣王脸涂黑,还不是他的敌人——周人干的,而是五百年后战国时代的那些学者。

  【申公豹】是昆仑上唯一的异类,他与姜子牙同拜于元始天尊门下,在所有玉虚弟子中间他是唯一的背叛者,但申公豹为姜子牙的师弟,一生与姜子牙为夙敌,法力一般,但口才好。申公豹无视纣王的暴虐,全力保护纣王与姜子牙为敌。

  申公豹是昆仑山上唯一并非以人身修道的弟子,前面所谓几千年的修行只是修成人身的修炼,然后再拜入昆仑门下, 如果我们假设申公豹是非人成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在截教如鱼得水和众人打成一片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玉虚从老师到各位师兄弟对他都没什么好感,在昆仑强大的种族歧视面前,申公豹无疑是及其不受欢迎的角色,这也许才是他处处和本门为难的原因,鉴于申公豹在封神里招揽各路神仙的特殊角色身份和元始本身对非人修道的极端排斥,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元始之所以收申公豹为徒就是为了借用他非人的身份便于招揽各路人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昆仑上只有他到处受自己人排斥,在昆仑种族主义者眼里,他根本就是昆仑权宜之计的暂用品而以。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的处事能力,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商纣王】自古及今,就是暴君昏君的代名词。纣,基本字义是“中国商代最后的君主,相传是暴君”。

  真正的商纣王,子姓,名子寿,另一说名受或受德,是中国商王朝的第三十二代君王。商谥帝辛。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个人。

  《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文中指出:纣王的70条罪状是从周朝开始陆续加上去的,因此,纣王的罪名有很多是后人添加的,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据正史记载,纣王见识广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曾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

  钱文忠说:两千多年来被冠以“暴君”的商纣王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冤案”,实际上商纣王绝对文武双全、功勋卓著。还表示:民间的谬误都是在大众传媒的传播中被扩大的,学者应该站出来主导话语权。 但是,商纣王的“过”也是不可饶恕的,商王朝亡他的确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不少的记载夸张事实,从而过分的丑化了纣王的形象,是后人误读了纣王的一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一概而论,应该病者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正视历史,还原真相。

  封神演义象征叙事

  【象征】。具有重复与持续的意义。一个——意象。可以被一次转换成一个隐喻,

  封神中的事件象征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阐、截之争和周、商之争,它们象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的道理。作品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阐教战胜截教和/西岐战胜商纣来象征有道伐无道/正道伐邪道这些立意的。

  它一方面通过设炮烙、造虿盆、剖孕妇、敲骨髓等情节,描写纣王的残暴不仁,从而揭示了反商斗争的基础。历史上的商、周是两个部族,没有明确的君臣关系,作者把武王伐纣处理为“以臣伐君”、“以下伐上”,是“灭独夫”之举,姜子牙则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主张,号召诸侯“吊民伐罪”,突出了双方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情节也进一步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些描写显然是与封建伦理规定的君臣、父子关系相背离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书中对纣王沉湎酒色久不设朝,以及任意诛杀大臣等描写,与明代后期朝政腐败的一些事实有相合之处,而它表现出来的那些新观念也显然与当时出现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书中又充满着“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当兴”的天命观,每个参加商周之争的人不过是“完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阵亡后也无一例外地“一道灵魂进封神台去了”,这就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笼罩着浓重的宿命观念和神秘色彩。此外,作者还一再宣扬“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观点和“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自可,最毒妇人心”的“女祸”思想,也大大削弱了它的思想意义。

  它以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赋予各类人物以奇特的形貌,以至杨任剜目后可在手掌内生出神奇的眼睛,雷震子胁下长有可以飞翔的肉翅,哪吒则能化为三头八臂。仙术道法也神奇莫测,如土行孙等的土遁、水遁之法,陆压的躬身杀人之术等,都给读者以较深印象,小说在人物描绘上有一定成就,如妲己的阴险残忍,杨戬的机谋果敢,闻仲的耿直愚忠,申公豹的恶意挑拨等等,都写出了一定的性格。有些情节也相当曲折生动,如“哪吒闹海”一节,由七岁哪吒在河边的嬉戏玩耍,生发出一段意想不到的争斗,叙来层次分明,高潮迭起,同时也表现出哪吒由天真顽皮到勇武狠斗的性格发展过程。此外如黄飞虎反出朝歌、广成子三谒碧游宫等,也有复杂细致的描写。   此书虽有上述特色,但总的说来,《封神演义》在艺术描写上偏于叙事而忽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因而多数人物性格并不鲜明,铺叙故事则有重复雷同之处,尤其是数次设阵破阵,更有千篇一律之感,情节发展也有不够严谨的地方。据传作者创作此书有“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之意,实则略逊一筹。但明清以来,它在民间仍得到广泛的流传。

  一:“阐教”和“截教”   道教史上并没有这两个教派,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取名出自何典,不得其详。鲁迅解释说:阐,是明的意思,“阐教”就是正教;截,是断的意思,“截教”或者就是佛教中所谓断见外道。小说中把“阐教”写成正,“截教”写成邪。

  二:《封神演义》为什么入不了四大名著?    虽然《封神演义》创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但其中性格丰满的形象并不多,而且有一个致命的缺憾,就是所有人物的性格都是两极化,要么好,要么坏,要么忠,要么奸。而且《封神演义》的情节安排也太单薄、简单了,也是两极化,要么是朝廷内奸臣和忠臣的冲突,要么是叛将和朝廷之间的冲突,再或者就是纣王和西周的矛盾,这和《三国演义》根本没法比,要知道,社会上的矛盾从来都是多极存在的,《三国演义》正是把它的情节植根在“三”的多极冲突中,而且三国中人物塑造也很成功,形象丰满的人物比比皆是。

  支配自然之理想。

  作者思想基础,受《阴符经》影响较大,他相信“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的道理,要从有为到无为,所以放开想像,塑造仙神异术,如雷震子背生双翼,飞翔天空,土行孙土中穿行,地下无阻;杨戬八九玄功,随心变化;哪吒脚踏飞轮,驾风御火;又如魔道中高明高觉,眼看远方,耳听千里;闻太师额生一目,时发神光。这些都是作者认为“万化生乎身”,人类可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体现。当然在今日科学发达时代,这些事本不为奇,但在五百年前有此畅想,也是从道教从有为到无为的思想来的,因为先有有为,所以要扫荡尘氛,支配万物,廓清宇宙,以达到理想境界,在小说里实贯彻了作者这种宗教观。

  作者在小说中有不少定命论的思想,认为一切都是前定。周武王当兴商纣当灭是前定;封神也是三教会谈预定的名单。这一种想法导致了他是非不分、邪正同炉的结论,不论好人坏人,都到封神台上受封,这样结尾,是一个最大的缺点。

  但作者生于明代中叶,因九试不第,才皈依道教,疏解道经。从他的思想变化来看,虽然受到时代局限,存在着宿命论的观点;可是目睹朝政日非,生民疾苦,贿赂公行,怀才不遇的局面,充满了嫉恨这种丑恶现实,也不满意当时号称道士而获得高位的教徒。所以他的理想是从政治上荡瑕涤秽,在宗教上廓清异端。所以在宗教上自行创派开宗,自称东派;在政治方面,歌颂了吊民伐罪的周武王和姜子牙,而不责备他们以臣伐君;肯定了哪吒对李靖的对抗行动,赞许了为了正义以子攻父。他受《阴符经》影响较深,他认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正确的,所以用“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的精神,认为有明中叶混乱局面,非有大力者如周武王、姜子牙这样人物加以澄清不可。在那人魔不分时代,所谓魔即是丑恶的代称,作者颇以安天上定人间的姜子牙自许,所以用系统的宗教语言,比较隐晦地曲折地表达出他对当时政治不满而希求改革的思想,在这一方面是有其可取的成就的;在宗教上它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这一部小说在道教史上是值得一提的。


上一篇:封神演义人物初汇
下一篇:封神的几种传说
收藏 意见建议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加油共勉之! 靓仔美女 未来属于你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