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宫廷] 大清婚典

  清代宫中明文规定,皇帝在大婚之前,先由宫中精选八名年龄稍长、品貌端正的宫女供皇帝临御。这八名宫女都有名分,从此成为宫中有身分的女子,每月拿俸禄,不再像其他的一般宫女从事劳役。因此,这份差使也一直为宫女们所企盼,希望藉此脱离苦海,一步登天。这八名宫女的名分一般是冠以四个宫中女官的职称,即司仪、司门、司寝、司帐。清代宫中的这种规定,目的是使皇帝在婚前对于男女房事取得一些经验,以便在和皇后一起生活中不致窘迫慌乱,能够从容不迫。

  皇帝在婚前和哪些女人发生性关系?这在中国的历代宫廷中,并没有规定,也无法规定,完全看皇帝个人的兴致。对于青春年少的小皇帝来说,性的问题是令他紧张的,还处于被开导而无禁忌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很容易被挑逗或产生冲动,也就很容易和身边的女子发生性关系。太子住在东宫。太子行冠礼以后,便被视为成年,没有皇帝的诏命,太子从此不许随意出入后宫,以防和后宫嫔妃发生瓜葛。太子在东宫中则没有顾忌,可以随心所欲,可以任意猥亵任何一个侍女,也可以和她们任何一个发生性关系。

  从可能性上说,谁是小皇帝或太子的第一个性体验的女人?这个女人是不是会成为皇后或嫔妃?这实在难以确切地回答,谁都可能成为皇帝的第一个女人,被临幸以后也一般都有相应的名号。但总体上说,最可能成为小皇帝或太子的第一个女人的是他们身边的宫女,有些时候则是他们的乳母。宫女和乳母在宫中都是女仆,是没有名分的一类。宫女如果被临幸和得宠,则会取得名分,从而改变其卑贱低下的地位。乳母能自由出入宫禁,即便被临幸,但其乳母的名分永远不会改变,也无法改变。人们无法接受当年乳养皇帝长大的乳母能成为皇帝的嫔妃,更不能接受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上一篇:谈一谈古代的婚嫁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意见建议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倒序浏览

  登极仪授受仪太后垂帘仪亲政仪大朝仪常朝仪御门听政附

  太上皇帝三大节朝贺仪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三大节朝贺仪

  大宴仪上尊号徽号仪尊封太妃太嫔仪附册立中宫仪册纪嫔仪附

  册皇太子仪太子千秋节附册诸王仪册公主附

  二曰嘉礼。属於天子者,曰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於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周官“以嘉礼亲万民”,体国经野,罔不繇此。兹举其大者,附以仪之同者,著於篇。

  登极仪清初太祖创业,建元天命,正月朔即位,贝勒、群臣集殿前,按翼序立。皇帝御殿,皆跪。八大臣出班,跪进上尊号表,侍臣受,跪御前宣读。帝降座,焚香告天,率贝勒、群臣行礼,三跪九叩,毕,复座,贝勒等各率旗属庆贺。太宗践阼亦如之。

  天聪十年,改元崇德,建国号曰大清。前期誓戒三日,筑坛,备卤簿。届日,帝率群臣诣天坛祗告。礼成,奉御宝官先行,帝自中阶登坛升座,贝勒等三跪九叩。毕,众跪,贝勒分左右列。奉宝官跪献,帝受宝,转授内院官,群臣行礼如初。毕,皆跪,宣读官奉满、蒙、汉三体表文立坛东,以次毕读,群臣行礼讫,复位,奏乐,驾还宫。翼日帝御殿,群臣表贺,三跪九叩,次执事官行礼如前仪。於是赐宴,颁赦诏。八年,世祖嗣服,遣官告坛、庙如初礼,唯不设卤簿,不作乐,不赐宴。

  顺治元年十月朔,定鼎燕京,先期太常官除坛壝,司礼监设座案。届日,遣官告庙、社,备大驾卤簿,帝御祭服,出大清门,诣南郊,告天地。礼成,导入天坛东幄次易礼服。御座,群臣跪,礼部尚书引大学士一人升自东阶,正中北面跪,学士一人自案上奉宝授大学士,祗受,致辞云:“皇帝君临万国,诸王文武群臣不胜欢忭。”讫,转授学士,学士跪受,陈於案,复位。群臣礼毕,驾还宫。鸿胪寺官设御案皇极门中,檐东设表案,王、贝勒等序立内金水桥北,文武官序立桥南,俱东西乡。乐作,帝御座则止。鸣鞭。执事官阶上行礼毕,就位。王率群臣进表,行礼毕,鸣鞭,驾还宫。越九日甲子,颁诏如制。

  圣祖缵业,分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衰服诣几筵行三跪九叩礼,祗告受命。御侧殿易礼服,诣太皇太后、皇太后两宫,各行三跪九叩礼。遂乘舆出乾清门,御中和殿,内大臣等执事官行礼。复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礼如仪。不宣读,不作乐,不设宴。王公入,赐茶毕,还宫。反丧服,就苫次,颁诏。世宗承大统,一如前仪,惟罢赐茶。高宗以后,储宫嗣立者并同。

  授受仪古内禅仪。初高宗享国日久,尝谕年至八十六岁即归政。逮乾隆六十年,诏曰:“自古帝王内禅,非其时怠荒,即其时多故,仓猝授受,礼无可采。今国家全盛,其详议典礼以闻。”於是诹吉定储位,以明年为嗣皇帝元年。礼臣上仪注。先期遣官祭告庙、社,届日所司设御座太和殿。左右几二,正中宝案,稍南东西肆;东楹诏案,西楹表案,南北肆;黄案居丹陛中。槛内敷嗣皇帝拜褥。殿前陈卤簿,门外步辇。午门外五辂、驯象、仗马、黄盖、云盘,檐下设中和韶乐,门外丹陛大乐。内阁学士奉传位诏陈东案,礼部官陈贺表西案,大学士等诣乾清门请宝陈左几,大学士二人分立两檐下,王公百官序立。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使臣列班末。钦天监官诣乾清门报时,嗣皇帝朝服出毓庆宫,时后扈内大臣二人率侍卫二十人集乾清门外,导引礼部长官二人立门阶下,前引大臣十人立殿后阶下。太上皇帝礼服乘舆出,嗣皇帝从诸臣前引后扈。午门鸣钟鼓,至殿后降舆。太上皇帝御中和殿升座,嗣皇帝殿内西乡立,鸿胪寺官引执事大臣按班,不赞,行九叩礼。侍班者趋出,就外朝位,中和韶乐作,奏元平章。太上皇帝御太和殿,嗣皇帝侍立如初。乐止,阶下鸣鞭三,丹陛大乐作,奏庆平章。嗣皇帝诣拜位立,王公立丹陛上,百官及陪臣立丹墀下,鸣赞官赞“跪”,嗣皇帝率群臣跪。赞“宣表”,宣表官入,奉表至檐下正中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止。宣讫,还奉原案,退。赞“兴”,嗣皇帝退立左旁,西乡,大学士二人导近御前跪。左大学士请宝,跪奉太上皇帝,太上皇帝亲授嗣皇帝,嗣皇帝跪受,右大学士跪接,陈右几。嗣皇帝诣拜位,乐作,赞“跪,叩,兴”,率群臣行九叩礼。赞“退”,乐止,礼成。鸣鞭如初。中和韶乐作,奏和平章。太上皇帝还宫。内监豫设乐悬,太上皇帝御内殿,公主,福晋,暨皇孙、皇曾元孙未锡爵者,行礼庆贺。

  嗣皇帝易礼服,祗俟保和殿暖阁,内阁学士豫奉传位诏及御宝陈太和殿中案,礼部官奉登极贺表陈东案,扈引者集保和殿外。钦天监报时,嗣皇帝御中和殿,执事者按班行礼,不赞。礼毕,嗣皇帝御太和殿登极。作乐,止乐,宣表,行礼,悉准前式。礼毕,退,复位。大学士进,奉诏,出中门,授礼部尚书。尚书跪受,兴,奉置黄案,行三叩礼。复奉诏陈云盘,仪制司一人跪受,兴,自中道出。礼成,俱退,嗣皇帝还宫。大学士等诣乾清门送宝,礼部恭镌诏书颁行。

  垂帘仪咸丰十一年,文宗崩,穆宗幼冲嗣位。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暂权朝政,称旨,命王大臣等议垂帘仪制。议上,懿旨犹谓“垂帘非所乐为,唯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姑允所请”云。於是仲冬月朔,帝奉两宫皇太后御养心殿听政,王公大臣集殿门外,行礼如仪。凡召见内外臣工,两宫皇太后、皇帝同御养心殿,太后前垂帘。或召某臣进见,议政王、御前大臣番颁之。引见外官,则御养心殿前殿,议政王、御前大臣率侍卫等按班分立,太后前垂帘设案,进各员衔名,豫拟谕旨,分别录注。皇帝前设案,各长官依例进绿头签,议政王等奉陈案上,引见如常仪。皇太后简单内某名钤印,已,授王大臣传旨。其臣工请安摺,并具三分以进。各省、各路军事摺报,凡应降谕旨者,议政王等请旨缮拟后,次日呈阅颁行。唯撰拟文句,仍本帝意,宣示臣工,宜书曰“朕”。

  同治十三年,德宗入继文宗,王公大臣复请两宫皇太后垂帘,悉准同治初成式。光绪六年,慈安皇太后薨,慈禧皇太后始专垂帘,制十三年归政,德宗以时艰尚棘,凡召见、引见,仍升座训政,设纱屏以障焉。

  亲政仪同治十二年正月,两宫皇太后归政,穆宗行亲政典礼,先期遣告天、地、庙、社,届日陈皇太后仪驾、皇帝法驾卤簿,设表案慈宁宫门,槛内敷皇帝拜褥,太和殿内东旁设诏案,东次表案,丹陛中案各一。午门外设龙亭、香亭,内阁学士奉皇帝庆贺表文纳诸椟,捧出。大学士从至永康左门外,大学士接椟,至慈宁门,升东阶,陈案上,退。内侍举案入,庋慈宁宫宝座东,内阁学士奉诏陈殿中黄案,礼部官奉王公百官贺表陈东次黄案。凡将军、提、镇贺表置龙亭内。鸿胪寺官引和硕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暨蒙古王公等集隆宗门外,不入八分公以下二品大臣以上集长信门外,三品以下集午门外。钦天监报时,帝御礼服乘舆出隆宗门,至永康左门外降,王以下随行,至慈宁门,帝升东阶,及门左,西乡立。日讲官四人在西阶,东乡立。前引大臣率侍卫在仪驾末,分左右立。皇太后出御慈宁宫,中和乐作,奏豫平章,升座,乐止。帝就拜位,丹陛乐作,奏益平章。王公大臣侍卫等循次乡上立,赞“拜跪”,帝率群臣三跪九拜。时西楹下置御史二,鸣赞官二。仪驾末及午门外御史、礼部官、鸣赞官各二,藉以侍仪。永康左门及诸门内外并置鸣赞官,接续外传。午门外各官随同行礼,鸣赞官赞“礼成”,帝复位。王大臣各复位立,皇太后还宫,礼部尚书奏“礼成”,然后帝还宫。俄复出御中和殿,执事官行礼毕,趋出就外朝立,帝御太和殿,乐作,升座,乐止,鸣鞭三,王公百官行礼。其宣表、颁诏并如前制。光绪十三年德宗亲政仿此。

  大朝仪天命元年,始行元旦庆贺,制朝仪。天聪六年,行新定朝仪,此班朝所繇始,崇德改元,定元旦进表笺及圣节庆贺仪。顺治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康熙八年,定正朝会乐章,三大节并设。大朝行礼致庆,王以下各官、外藩王子、使臣咸列班次,所司陈卤簿、乐悬如制。太和殿东具黄案。质明,王、贝勒、贝子集太和门,不入八分公以下官集午门外。礼部奉表置亭内,校尉舁行至午门外陈两旁,奉表入太和殿列案上。鸿胪卿引王、贝勒等立丹陛。鸣赞官引群臣暨进表官入两掖门,序立丹墀。朝鲜、蒙古诸臣自西掖门入,立西班末。纠仪御史立西檐下东乡者二人,丹陛、丹墀东西相乡者各四人,东西班末八人,鸣赞官立殿檐者四人,陛、墀皆如之。丹陛南阶三级,銮仪卫官六人司鸣鞭。钦天监报时,皇帝出御中和殿,执事官行礼毕,趋外朝视事。驾出,前导、后扈如仪。午门鸣钟鼓,中和乐作,御太和殿,乐止。内大臣分立前后,侍卫又次其后护守之。起居注官四人立西旁金柱后,大学士,学士,讲、读学士,正、少詹事立东檐下。御史、副佥都御史立西檐下,銮仪卫官赞“鸣鞭”,鸣赞官赞“排班”,王公百官就拜位立跪。宣表官奉表出,至殿下正中北乡跪,大学士二人展表,宣表官宣讫,置原案,丹陛乐作,群臣皆三跪九叩。退,就立原次。鸿胪寺官引朝鲜等使臣,理藩院官引蒙古使臣就拜次,三跪九叩,丹陛乐作,礼毕,乐止,退立如初。赐坐,群臣暨外臣皆就立处一跪三叩,序坐。赐茶毕,复鸣鞭三,中和乐作,驾还宫。乐止,群臣退。

  初制,外官元日朝觐,集保和殿前行礼,康熙二十六年后罢。乾隆六年,定行在圣节朝贺行礼。二十四年,定大朝百官班次,设立红漆木牌。五十四年,增置都察院长官二人,科、道三十六人,分立品级山旁整朝序。又高宗初年,文三品、武二品以上赐茶,馀惟记注官、外国使臣与焉。嘉庆二年罢赐茶。令甲,元旦、万寿节午时设宴,冬至节次日受贺。万寿节先谒太庙,次诣皇太后宫行礼,毕,受贺。直省文武官值三大节,俱设香案,朝服望阙行礼,满、蒙、汉军分两翼,汉官分文东武西。

  常朝仪太祖丙辰建元后,益勤国政,五日一视朝,焚香告天,宣读古来嘉言懿行及成败兴废所由,训诫臣民,然未垂为定制也。崇德初,始定仪注,设大驾卤簿,王以下各官朝服,俟帝出宫,乐作。御殿,升座,乐止。赐坐,诸臣各依班次,一叩就座。部、院官出班奏事毕,驾还宫。顺治九年,给事中魏象枢言:“故事有朔、望朝,有早朝、晚朝、内朝、外朝,今纵不能如往制,请一月三朝,以副厉精图治至意。”杨簧亦言:“旧例百官每月十一朝,似太繁数,今每日入朝奏事,较十一朝不为少,应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行朝参礼。”自是遂定逢五视朝制。寻定见朝、辞朝、谢恩各官,俱常朝日行礼。帝御太和殿,引见毕,赐坐赐茶,悉准常仪。如是日不御殿,各官行礼午门外。外藩来朝暨贡使,亦常朝日行礼,如速返,则不拘朝期,即赴午门行礼,外官应速赴任者亦然。

  又定常朝御殿,王公入殿中旁坐如次。康熙八年,定公、侯、伯以下各官为六班,按次列坐,后复改为九班。九年,谕都察院纠察王大臣失仪。二十年,置常朝纠仪御史及司员。雍正二年,遣侍卫四人监察朝班,定视朝日天未明,鸿胪寺官二人引左右翼官入西掖门依班坐。鼓严,起立听赞,自仗南引进,整齐班列,行礼如仪。乾隆初,敕大小各官依内廷官例,黎明坐班。十六年,谕部院大臣董率庶僚,常朝按期赴班,毋旷阙。

  光绪九年,更定朝制,凡新除授各官,鸿胪寺列衔名交内阁,届日礼部尚书、鸿胪卿请驾御殿,导各官谢恩行礼,王公百官侍卤簿后。不御殿,文武官则坐班午门外。其时刻,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遇雨雪及国忌则免。坐班日,鸿胪寺官按翼定位,王公集太和门外,东西各二班,百官集午门外,东西各九班,纠仪御史吏、礼司员各四人,分列班首末,并西面北上。届时吏、礼司员受职名,纠仪官环班稽察,复位坐。有间,以次出。

  御门听政仪,清初定制,每日听政,必御正门,九卿科道齐集启奏,率以为常。雍正初,始定御门典礼,凡部院所进本有未经奉旨者,摺本下内阁,积若干,传旨某日御门办事。是日,乾清门正中设御榻、黼扆、本案一。黎明,部院奏事大臣暨陪奏官属毕集庭内。帝升座,侍卫左右立,记注官升西阶,部院官升东阶,各就列跪,尚书前,侍郎后,陪奏官又后。尚书一人奉本匣折旋而进,诣本案前,跪陈於案,兴,少退,趋东楹,转入班首。跪,口奏某事,毕,兴,少退,率属循阶左降。其奏事次序,户、礼、兵、工四部轮班首上,三法司直第三班,吏部直第六班,宗人府则列部院前,翰詹科道及九卿会奏则居部院后,各依班进奏如初。至吏部奏事,兼带领各部番直司员八人,引见毕,始退。内阁侍读学士二人升东阶,诣案前跪,举本匣,兴,退。翰詹科道暨侍卫俱退。时钦派读本满学士一人,奉摺本匣升东阶,折旋而退,大学士从,依班次跪。记注官少进东乡立,奉匣学士诣案前跪启匣,取摺本依次启奏,帝降旨宣答。大学士等承旨讫,兴,自东阶降,记注官自西阶降。驾还宫。奏事时,令翰林官记注,自顺治二年始。

  先是奏事春夏以卯正,秋冬以辰初。康熙二十一年,命展御门晷刻,春夏改辰初,秋冬辰正。越二年,御史卫执蒲请以五日或二三日为期,圣祖谕:“政治务在精勤,始终不宜有间。”二十五年,置科道各二人侍班,列起居注官上。二十七年,省起居注官,其侍班翰林,令启奏摺本时即退。雍正初,复设起居注官,增二人。又令编检四人侍班,列科道上。乾隆二年,命修撰、编、检依科道例,悬数珠,肃朝仪。嘉庆十八年,谕宣本承旨时,御前大臣及侍卫毋退,著为令。

  太上皇帝三大节朝贺仪嘉庆元年,高宗传位仁宗,尊为太上皇帝,定朝贺仪。届日陈法驾、卤簿、乐悬如授受仪,太和殿设三案,表亭舁至午门,庆贺表文陈东案,笔砚陈西案。质明,王公百官朝服,外国使臣服本国服,集阙下。皇帝礼服,俟保和殿暖阁。太上皇帝乘舆出,至太和殿北阶降,中和韶乐作,奏元平章,御殿升座,乐止。帝殿内西乡立,鸣鞭三,赞“排班”,丹陛大乐作,奏庆平章。帝就拜位,北乡,时鸿胪官分引群臣暨外使肃班立,赞“进”,赞“跪,叩,兴”。帝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毕,帝旋位立,众退,复班次,乐止。鸣鞭,中和韶乐作,奏和平章。太上皇帝还宫,乐止。帝御殿,群臣进表行礼如仪。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三大节朝贺仪顺治八年,定元旦慈宁宫阶下设皇太后仪杖、乐器,皇太后御宫,乐作。升座,乐止。帝率内大臣、侍卫诣宫行三跪九叩礼。毕,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子、尚书命妇以上,行六肃三跪三叩礼。作乐如初,大设筵宴。冬至、圣寿节同,唯冬至罢宴。康熙八年,定元日太皇太后、皇太后仪驾、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全设。帝率王公大臣、侍卫暨都统、子、尚书以上官,先朝太皇太后宫,次诣皇太后宫,行礼如仪。毕,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行礼亦如之。二十一年,谕京、外进表官集午门外行礼。寻置纠仪御史,分列宫门外、午门外仪驾末,严监视。

  乾隆十二年,定庆贺皇太后许二品命妇入班,寻谕世爵朝贺增入男爵。嘉庆二十五年,谕值皇太后三大节,将军、督、抚、提、镇具表庆贺,罢递黄摺祝文。道光元年元旦,大学士先进皇帝庆贺表文,帝始率群臣诣宫行礼。同治元年,皇太后、皇帝同御慈宁宫受贺,明年,改御养心殿。王、公、二品以上官,集慈宁门外,三品以下集午门外,朝鲜使臣列西班末,按班行礼,不赞。冬至、圣寿节同。唯遇大庆年,俟皇太后升殿后,增用宣表例。光绪二年,皇太后圣寿,皇帝亲进表文,馀仪同。

  皇后向无受群臣贺仪,顺治间,定元旦庆贺,仪仗全设。皇后诣皇太后宫行礼毕,还宫,自公主及命妇俱诣皇后宫朝贺。冬至、千秋节同。康熙时,定皇后先诣太皇太后宫,次皇太后宫行礼,还宫升座,自公主迄镇国将军夫人,公、侯迄尚书命妇,咸朝服行礼。雍正六年,始令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后准此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

  大宴仪凡国家例宴,礼部主办,光禄寺供置,精膳司部署之。建元定鼎宴,崇德初,太宗改元建号,设宴笃恭殿。顺治元年,定鼎燕京,设筵宴、设宝座皇极门正中,帝升座,赐百官坐,赐茶、进酒,俱一跪一叩。宴毕谢恩如初礼。是日赐宴,有内监数辈先行拜舞,谕:“朝贺大典,内监不得沿明制入班行礼。”裁抑宦官自此举始。

  元日宴,崇德初,定制,设宴崇政殿,王、贝勒、贝子、公等各进筵食牲酒,外藩王、贝勒亦如之。顺治十年,令亲王、世子、郡王暨外藩王、贝勒各进牲酒,不足,光禄寺益之,御筵则尚膳监供备。康熙十三年罢,越数岁复故。二十三年,改燔炙为肴羹,去银器,王以下进肴羹筵席有差。

  雍正四年,定元旦宴仪,是日巳刻,内外王、公、台吉等朝服集太和门,文武各官集午门。设御筵宝座前,内大臣、内务府大臣、礼部、理藩院长官视设席。丹陛上张黄幔,陈金器其下,卤簿后张青幔,设诸席。鸿胪寺官引百官入,理藩院官引外藩王公入。帝御太和殿,升座,中和韶乐作,王大臣就殿内,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就丹陛上,馀就青幔下,俱一叩,坐。赐茶,丹陛大乐作,王以下就坐次跪,复一叩。帝饮茶毕,侍卫授王大臣茶,光禄官授群臣茶,复就坐次一叩。饮毕,又一叩,乐止。展席幂,掌仪司官分执壶、爵、金卮,大乐作,群臣起。掌仪司官举壶实酒於爵,进爵大臣趋跪,则皆跪。掌仪司官授大臣爵,大臣升自中陛,至御前跪进酒。兴,自右陛降,复位,一叩,群臣皆叩。大臣兴,复自右陛升,跪受爵,复位,跪。掌仪司官受虚爵退,举卮实酒,承旨赐进爵大臣酒。王以下起立,掌仪司官立授卮,大臣跪受爵,一叩,饮毕,俟受爵者退,复一叩,兴,就坐位,群臣皆坐。乐止,帝进馔。中和清乐作,分给各筵食品,酒各一卮,如授茶仪。乐止,蒙古乐歌进。毕,满舞大臣进,满舞上寿。对舞更进,乐歌和之。瓦尔喀氏舞起,蒙古乐歌和之,队舞更进。每退俱一叩。杂戏毕陈。讫,群臣三叩。大乐作,鸣鞭,韶乐作,驾还宫。

  冬至宴,顺治间制定如元旦仪,后往往停罢。元会宴,凡元正朝会,岁有常经,遇万寿正庆,或十年国庆,特行宴礼。乾隆三十五年、五十五年,圣制元会作歌,宴仪如前。惟行酒后,庆隆舞进,司章歌作,司舞饰面具,乘禺马,进扬烈舞。司弦筝阮节抃者,以次奏技。喜起舞,大臣入,行三叩礼,循歌声按队起舞,歌阕,笳吹进,番部合奏进,内府官引朝鲜俳,回部、金川番童陈百戏,为稍异耳。

  千秋宴,为康熙五十二年创典,设畅春园。凡直省现官、致仕汉员暨士庶等,年六十五以上至九十者咸与。遣子孙、宗室执爵授饮,分给食品,谕毋起立,以示优崇。乾隆五十年,设宴乾清宫,自王、公讫内、外文、武大臣暨致仕大臣、官员、绅士、兵卒、耆农、工商与夫外藩王、公、台吉,回部、番部土官、土舍,朝鲜陪臣,齿逾六十者,凡三千馀人。其大臣七十以上,馀九十以上者,子孙得扶掖入宴。年最高者,如百五岁司业衔郭锺岳等,得随一品大臣同趋黼座,亲与赐觞。宴罢,颁赏珍物有差。嘉庆初元再举,设宴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邀赏者五千人。上自榑槐,下逮袀袯,以至蒙、回、番部、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陪价,略其年甲,咸集丹墀,诚盛典也。

  大婚宴,顺治八年,大婚礼成,设宴如元旦仪。并进皇太后筵席牲酒,嗣后仿此。

  耕耤宴,顺治十一年举行,命曰“劳酒”。

  凯旋宴,自崇德七年始。顺治十三年定制,凡凯旋陛见获赐宴。乾隆中,定金川,宴瀛台;定回部,宴丰泽园;及平两金川,锡宴紫光阁。其时所俘番童有习锅庄及甲斯鲁者,番神傩戏,亦命陈宴次,后以为常。道光八年,回疆奠定,锡宴正大光明殿,是日大将奉觞上寿,帝亲赐酒,命侍卫颁从征大臣酒,馀如常仪。

  宗室宴,乾隆十一年,设宴瀛台,赐宗室王公,遵旨长幼列坐,行家人礼,并引至淑清院流杯亭游览,赐酒果。四十八年,设宴乾清宫,命皇子、王、公等暨三、四品顶戴宗室千三百有八人入宴。其因事未与宴者咸与赏,都凡二千人。嘉庆九年,设筵惇叙殿,略同瀛台宴。

  外藩宴,岁除日设保和殿,赐蒙古王、公等,凡就位、进茶、馔爵、行酒、乐舞、谢恩,并如元会仪。其来朝进贡,送亲入觐,或御赐恩宴,或宴礼部,取旨供备。至诸国朝贡,如朝鲜、安南、琉球、荷兰遣使来京,亦有例宴。乾隆间,缅甸使臣陪宴万树园,以其国乐器五种合奏。厥后凡遇筵宴,备陈准部、回部、安南、缅甸、廓尔喀乐。

  又顺治中,定制乡试宴顺天府,会试及进士传胪宴礼部。馀如临雍、经筵、修书、初举日讲、临幸翰林院、缮写神牌,亦赐宴如例。衍圣公、正一真人来朝,纂实录、会典皆於礼部设宴云。

  上尊号徽号仪清初太祖、太宗建元,群臣皆上尊号,其礼即登极仪也。康熙中,臣民合辞拟上尊号。至六旬圣寿,复籥请。圣祖谕言无裨治道,皆不允行。迄高宗敉定边陲,王大臣犹以上尊号请,亦未俞纳。惟新君践阼,奉母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则上尊号。国家行大庆,则上徽号,或二字、或四字,递进以致推崇。

  顺治八年,上孝庄皇后尊号,其徽号曰“昭圣慈寿”。先期祭告,帝躬上奏书。届期太和殿陈皇帝法驾,慈宁宫陈皇太后仪驾,供设咸备。王公集太和门,大臣集右翼门,各官集午门,分翼立。帝升殿,中和韶乐作,奏海上蟠桃章,帝阅册、宝毕,执事官分置亭内,銮仪校舁行,前册亭,后宝亭。帝率群臣从驾至慈宁门,入宫立陛东,礼部侍郎、内阁学士奉册、宝入,大学士奉宣读册、宝文入,侍立左旁,帝就拜位,王公百官依班位序立。皇太后御宫,中和韶乐作,奏豫平章,升座,乐止。赞“跪”,帝率群臣跪。奏“进册”,大学士右旁跪进,兴,退,帝受册,恭献,大学士左旁跪接,兴,陈中案。奏“进宝”,如前仪。赞“宣册”,宣册官至案前北面跪,启函宣读讫,仍纳之,兴,退。赞“宣宝”同,仍置原案。女官四人举案陈宫阶上。丹陛大乐作,奏益平章,帝率群臣三跪九叩。午门外各官承传随班行礼。礼成,皇太后起座,中和韶乐作,奏履平章,还宫。皇后率六宫、公主以下诣宫庆贺。翼日,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庆贺,颁诏如制。是岁大婚礼成,加上徽号礼亦如之。

  康熙初元,加上徽号,时以谅阴,不奏书,不行礼,不朝贺。凡大婚、亲政、册立皇后、武功告成、皇太后大庆、上徽号并如常仪。

  乾隆四十一年,金川平,上徽号,皇太后谕帝春秋高,不宜过劳,令豫陈册宝,至时行礼,罢宣读表文,后仿此。

  道光九年,平回疆,上皇太后徽号,缅甸国王遣使进金叶贺表,缅王进表自此始。

  尊封太妃进册宝如前仪,唯内监举案陈太妃座前,帝行礼,太妃起避立座旁。次日御殿受贺同。若遣官将事,礼部尚书朝服诣内阁,册宝舁出,偕大学士送之,至宫门外,内监入献太妃、太嫔,受讫,礼成。册宝初制用金,康、乾时兼用嘉玉,道光后专以玉为之。凡尊封皇贵妃、贵太嫔,并用册宝,太妃用册印,太嫔用册。

  册立中宫仪崇德初元,孝端文皇后以嫡妃正位中宫,始行册立礼。是日设黄幄清宁宫前,幄内陈黄案,其东册宝案。王公百官集崇政殿,皇帝御殿阅册宝。正、副使二人持节,执事官举册宝至黄幄前,皇后出迎。使者奉册宝陈案上,西乡立,宣读册文,具满、蒙、汉三体,以次授右女官,女官跪接献皇后,后以次跪受,转授左女官,亦跪接,陈黄案。次宣宝、受宝亦如之。使者出,复命,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至崇政殿御前六肃三跪三叩。毕,还宫升座,妃率公主等行礼,王公百官上表庆贺,赐宴如常仪。

  康熙十六年,册立孝昭仁皇后,前期补行纳采、大徵如大婚礼。亲诣奉先殿告祭,天地、太庙后殿则遣官祭告。至日设节案太和殿中,东西肆;左右各设案一,南北肆。帝御殿阅册宝,王公百官序立,正、副使立丹陛上,北乡,宣制官立殿中门左。宣制曰:“某年月日,册立妃某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礼。”於是正、副使持节前行,校尉舁册宝亭出协和门,至景运门,以册宝节授内监,奉至宫门,皇后迎受。行礼毕,内监出,还节使者,使者复命,帝率群臣诣太皇太后、皇太后宫行礼。翼日,皇后礼服诣两宫及帝座前行礼。

  乾隆二年,册立孝贤纯皇后,如常仪。命颁诏,著为家法。

  嘉庆元年,立孝淑睿皇后,册命日,会太上皇帝千秋宴讫还宫,帝、后诣前行礼。帝御殿,正、副使持节,礼成,先诣太上皇宫门前复命,馀如常仪。

  册封妃、嫔,亦自崇德初元始,四妃同日受封,届时命使持节册封如礼。妃等率公主、福晋、命妇诣帝前六肃三跪三叩,后前亦如之,妃前则行四肃二跪二叩,妃等相对各二肃一跪一叩。康熙时,贵妃、七嫔与中宫同日封,诸嫔有册无宝。乾隆十三年,定皇妃摄六宫事,体制宜崇,祭告如册中宫仪。次日朝皇太后,拜跪甬路左旁。道光三年,谕嗣后封嫔罢祭告,即与妃同日受封亦然,著为令。

  册立皇太子仪康熙十四年,立嫡子允礽为皇太子,先期祭告,玉帛香版,皆皇帝躬视。届日御殿传制,与册立中宫同。正使授册,副使授宝。行礼毕,正、副使复命。帝率皇太子祭告奉先殿,皇太子拜褥敷槛外,并诣帝、后宫行礼。翼日,帝御殿受贺、颁诏如常仪。王公进笺皇太子前致庆,皇太子诣武英殿与亲、郡王等行礼。外省文武官并笺贺如仪。

  遇太子千秋节,太子先诣奉先殿致祭,随诣皇帝前行礼,还毓庆宫,旋御惇本殿受贺。王公百官二跪六叩,毕,还宫,群臣退。

  厥后允礽废立,迄晚年储位未定。五十年后,大学士王掞七上密疏,请建国本,六十年,复申前请,触圣怒。至乾、嘉后,始明宣不立储贰谕旨,开国固未尝有也。

  册封诸王仪崇德元年,定册封日,王、贝勒序立崇政殿前,内院官奉制册、印陈於案,俟旨授封。诸王等皆跪,宣册官、奉册官并立案东,次第宣毕,奉册、印授诸王等。王等祗受,转授从官,复位。礼毕,随奉册官赴清宁宫,诣帝、后前行礼,三跪九叩。遂出大清门,诸王等互贺,俱二跪六叩。还邸,福晋、夫人各行庆贺。府僚致贺诸王,二跪六叩,贝勒僚属一跪三叩。

  康熙十二年定制,凡册封,简正、副使二人,前一日,殿堂上设节案,香案,册宝案,堂前仪卫、乐悬备陈。届期,正、副使诣太和殿奉节出,校尉舁册宝亭赴王府,王率府僚跪迎门外。正、副使奉册宝节分陈各案,立节案东,王立案西。行礼毕,王诣香案前跪,听宣制册,使者授册宝,王祗受,复位,行礼如初。使者奉节复命,王率府僚跪送,迎送俱用乐。封亲王曰宝,郡王曰印,贝勒有制册无印。行礼谢恩并同。初制,封亲王世子用金册,郡王镀金银册,贝勒授诰命,旋改用纸制册。咸丰十年,谕册封亲王用银质镀金,以恭亲王奕王爵世袭,仍制金册。

  册封公主,封使至,公主率侍女迎仪门右,使者奉制册入,陈门前黄案上,移置堂前幄内。公主升西阶,六肃三跪三叩,宣讫,授侍女,公主跪受,行礼如初。使者复命,仍送仪门外。是日帝升殿,公主至御前,次入后宫,并六肃三跪三叩。又次诣诸妃前,各四肃二跪二叩,还府,府属庆贺,馀如封亲王仪。凡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同辈者封长公主,长者封大长公主,并给金册云。



上一篇:谈一谈古代的婚嫁
下一篇:没有了...

 大婚仪皇子婚仪王公婚礼附公主下嫁仪郡主以下于归礼附

  品官士庶婚礼视学仪临雍附经筵仪日讲附策士仪

  颁诏仪迎接诏书附进书仪进表笺仪巡狩仪乡饮酒礼

  大婚仪清初太祖戊子年,叶赫国贝勒纳林布禄送妹来归,帝率贝勒等迎之,大宴,礼成,时犹未定仪注也。太宗即位后,行册立礼。至顺治八年,世祖大婚,始定纳后仪。先期诹吉行纳采礼,前一日,遣官祭告郊、社、太庙。届日质明,设节案太和殿,礼物具丹陛上,陈文马其下。正、副使俟丹墀东。鸣赞官口赞,使臣三跪九拜讫,升东阶,立陛上。宣制官传制,使臣跪。制曰:“兹纳某氏某女为后,命卿等持节行纳采礼。”大学士入,奉节出,授正使,正使受,偕副使兴,前行降中阶左。执事官纳仪物采亭中。仪仗前导,卫士牵马从,出太和中门,诣后邸。后父朝服跪迎门外道右。既入,使臣陈节中案,执事陈仪物左右案,陈马於庭。使臣传制纳采,以次奉仪物授后父,后父跪受,兴,率子弟望阙行礼。使臣出,跪送如初。前期一日,行纳徵礼。所司具大徵仪物,遣使传制,如纳采仪。大婚前一日,复遣官祭告,届期卤簿、乐悬具。帝御太和殿阅册、宝,制辞曰:“皇帝钦奉皇太后懿旨,纳某氏为皇后。兹当吉月令辰,备物典册,命卿等以礼奉迎。”遣使如册后仪,使臣随册、宝亭出自协和门,驾还宫。

  时皇后仪仗陈邸第,封使至,后父率亲属朝服迎门外,后礼服迎庭中,后母率诸妇咸朝服跪。使臣奉册、宝入陈案上,后就案南北面跪,内院官西乡立,读册、宝文,次第授左女官,女官跪接献皇后,后祗受,转授右女官,亦跪接,陈案上盝内。后兴,六肃三跪三叩,礼毕,升辇。女官奉盝置采亭,鼓乐导前,次仪仗,次凤辇。后父母跪送如跪迎仪。辇至协和门,仪驾止。女官奉盝前行置中宫,辇入自中门,至太和殿阶下降辇入宫。

  帝御中和殿,率诸王诣皇太后前行礼。毕,诸王退。帝御太和殿,赐后父及亲属宴,王公百官咸与。皇太后御位育宫,即保和殿,赐后母及亲属宴,公主、福晋、命妇咸与。越三日,帝复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庆贺,颁诏如制。赐后父母兄弟服物有差。十一年大婚,越三日,后谒皇太后礼毕,始宴。康熙四年大婚,就后邸设纳采宴,公主、辅臣命妇各三人,内大臣、侍卫及公以下、群臣二品以上咸与。

  大徵亦如之。赐后祖父母、父母衣服,谢恩如仪。至日,使臣奉册、宝至,后祗受毕,钦天监报时,后升辇。命妇四人导前,七人随后,皆骑。内大臣、侍卫从,至太和殿阶下退。后降辇,内监奉册、宝导至中和殿,命妇退。执事命妇迎侍入宫,奉册、宝内监授守宝内监,退。帝诣太皇太后、皇太后前行礼,御殿、赐宴如初。皇太后率辅臣命妇入宫,赐后母及亲属宴,公主、福晋不与。时加酉,宫中设宴,行合卺礼。翼日,后诣两宫朝见,三日受贺,颁诏如常仪。

  同治十一年,纳采、大徵、发册、奉迎,悉准成式。惟届时后升辇,使臣乘马先,内监扶,左右内大臣等骑从。至午门外,九凤曲盖前导,行及乾清门,龙亭止,使臣等退,礼部官奉册、宝陈交泰殿左右案,退。辇入乾清宫,执事者俱退,侍卫合隔扇。福晋、命妇侍辇入宫,宫中开合卺宴,礼成。光绪十五年大婚,越六日,后始朝见皇太后,又越二日,帝受贺,馀仪同。

  皇子婚仪先指婚,简大臣命妇偕老者襄事。福晋父蟒服诣乾清门,北面跪,大臣西面传旨:“今以某氏女作配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三跪九拜,退。择吉,简内大臣、侍卫随皇子诣福晋家行文定礼。福晋父采服迎门外,皇子升堂拜,福晋父答拜,三拜,兴。见福晋母亦如之。辞出,福晋父送大门外。行纳采礼,所司具仪币,并备赐福晋父母服饰、鞍马。以内府大臣、宫殿监督领侍充使。及门,福晋父迎入中堂,谢恩毕,与宴,大臣陪福晋父宴中堂,命妇、女官陪女眷宴内室,毕,使者还朝复命。婚前一日,福晋家赍妆具陈皇子宫,至日,皇子诣帝后前行礼,若为妃嫔出,则并诣焉。

  吉时届,銮仪卫备采舆,内府大臣率属二十、护军四十诣福晋第奉迎。采舆陈堂中,女官告“升舆”,福晋升,父母家人咸送。内校舁行。女官从,出大门乘马。至禁城门外,众步行随舆入,至皇子宫门降,女官导入宫。届合卺时,皇子西乡,福晋东乡,行两拜礼。各就坐,女官酌酒合和以进,皆饮,酒馔三行,起,仍行两拜礼。於时宫所张幕、结采,设宴,福晋父母、亲族暨大臣、命妇咸与,礼成。翌日皇子、福晋夙兴,朝见帝、后,女官引皇子居左稍前,三跪九拜,福晋居右稍后,六肃三跪三拜。见所出妃嫔,皇子二跪六拜,福晋四肃二跪二拜。越九日,归宁。巳宴,偕还,不逾午。

  王公婚礼,崇德间定制,凡亲王聘朝臣女为婚,纳采日,府属官充使,是日设宴,牲酒盛陈。婚日宴亦如之。给女父母服物鞍马符例。若外藩亲、郡王,贝勒,台吉女,仪物视爵次为差。婚日宴,牲多少异宜。世子,郡王,贝勒,贝子,镇、辅国公聘娶,仪物暨宴日牲酒,其数递降,皆有差等。顺治间,更婚制,限贝勒以下罢用珠缎。赐婚,王公诣中和殿或位育宫谢恩,其子未受封者,婚礼视其父,已受封则从其爵。康熙初,始令王公纳采易布为缎,馀如故。

  公主下嫁仪指婚日,额驸蟒服诣乾清门东阶下,北面跪,襄事大臣西面立。宣制:“以某公主择配某额驸。”祗受命,谢恩退。初定,诹日诣午门,进一九礼,即纳采也。驼马、筵席、羊酒如数。得旨分纳所司。次日燕飨,额驸率族中人朝服谒皇太后宫,礼讫,集保和殿。帝升座,额驸等三跪九拜。御筵既陈,进爵大臣跪进酒,帝受饮,还赐大臣酒,跪饮之。时额驸等行礼惟一拜。彻宴谢恩,一跪三拜。出至内右门外,三跪九拜,退。凡帝前谢恩皆赞,后宫前不赞。是日额驸眷属诣皇太后、皇后宫筵宴如仪。釐降前一日,额驸诣宫门谢恩,内府官率銮仪校送妆奁诣额驸第,内管领命妇偕女侍铺陈。

  至日,额驸家备九九礼物,如鞍马、甲胄,诣午门恭纳,燕飨如初定礼。吉时届,公主吉服诣皇太后、帝、后暨所生妃、嫔前行礼。命妇翊升舆,下帘,内校舁出宫,仪仗具列,灯炬前引。福晋、夫人、命妇乘舆陪从,诣额驸第行合卺礼。其日设宴九十席,如下嫁外藩,但用牲酒。成婚后九日,归宫谢恩。公主入宫行礼,额驸诣慈宁门外、乾清门外、内右门外行礼。

  天命八年,太祖御八角殿,训公主以妇道,毋陵侮其夫,恣意骄纵,违者罪之。时议谓王化所由始。厥后定制,额驸及其父母见公主俱屈膝叩安,有赉赐必叩首,寻远古辙已。逮道光二十一年,宣宗以为非礼所宜,稍更仪注,额驸见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舅、姑见公主正立致敬,公主亦如之。如餽物,俱植立,免屈膝,以重伦纪,著为令。

  又定下嫁时停进九九礼,并罢筵宴,自后罢宴以为常。明年,改初定进羊九,继此踵行。同治时,定公主归宁,免额驸内右门行礼,馀如前仪。

  郡主于归礼,崇德间,定亲王嫁女聘仪,鞍马、甲胄十有五。如嫁外藩,亲王以下纳采用驼、马、羊,准七九数。媵婢八,男、妇五户。顺治时,朝臣聘仪,鞍马、甲胄各七。乾隆时,定郡王媵婢六,男、妇四户。嫁朝臣聘用鞍马七,外藩纳采视崇德时为减。郡主以下,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于归礼,以次递杀。康熙八年,定郡主、县主归宁,禁母家给满洲人口,限用蒙、汉人八名,郡君至乡君,蒙、汉人六名,将军至宗室女,四名。

  乾隆三十五年,罢朝臣进纳采礼,外藩如故。不设宴。

  品官士庶婚礼凡品官论婚,先使媒妁通书,乃诹吉纳采。自公、侯、伯讫九品官,仪物以官品为降杀。主婚者吉服,命子弟为使,从者赍仪物至女氏第,主婚者吉服迎。从者陈仪物於庭,奉书致命,主婚者受书,告庙醴宾,宾退,送之门,使者还复命。是日设宴具牲酒,公、侯以下,数各有差。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陈衾帷、茵褥、器用具。

  届日,婿家豫设合卺宴。婿吉服俟,备仪从。婿承父命亲迎,以采舆如女氏第。女氏主婚者告庙,辞曰:“某第几女某,将以今日归某氏。”乃笄而命之。还醮女内室,父东母西。女盛服出,北面再拜,侍者斟酒醴女,父训以宜家之道,母施衿结帨,申父命,女识之不唯。婿既至,入门再拜。奠雁,出。姆为女加景盖首,出。婿揖降。女从姆导升舆,仪卫前导,送者随舆后。婿先还。舆至门,婿导升西阶,入室逾阈,媵布婿席东旁,御布妇席西旁,交拜讫,对筵坐。馔入,卒食,媵御取盏实酒,分酳婿、妇,三酌用卺,卒酳,婿出。媵御施衾枕,婿入,烛出。是日具宴与纳采同。

  品官子未任职,礼视其父,受职者各从其品。士婚礼视九品官。庶民纳采,首饰数以四为限,舆不饰采,馀与士同。婚三日,主人、主妇率新妇庙见,无庙,见祖、祢於寝,如常告仪。

  雍正初,定制,汉人纳采成婚,四品以上,绸缎、首饰限八数,食物限十品。五品以下减二,八品以下又减二,军、民绢、果盒亦以四为限。品官婚嫁日,用本官执事,灯六、鼓乐十二人,不及品者,灯四、鼓乐八人。禁糜费,凡官民皆不得用财礼云。

  视学仪顺治建元,帝幸太学释奠。先期衍圣公、五经博士至,圣裔五人,元圣及配、哲诸裔各二人,乘传赴京。各氏子孙现列朝官者,各官学师生暨进士、举、贡,咸与观礼。内阁拟经、书,祭酒、司业撰讲章进御。届日,大成门东张大次,彝伦堂设黄幄御座,幄前置御案,左右讲案二,祭酒等奉讲章及进讲副本,书左经右,陈於案。帝礼服乘舆诣学,祭酒、司业率官属诸生跪迎成贤街右。驾入幄,诣大成殿释奠。礼毕,出易衮服,幸彝伦堂,御讲幄。升座,王公立阶上,百官立阶下,衍圣公率博士、各氏裔,祭酒等率官生就拜位,行三跪九叩礼。毕,自王公讫九卿以次赐坐,寻诣堂内跪,一叩。鸿胪官赞“进讲”,祭酒、司业入,北乡立,所司举经案进御前。赐讲官座,祭酒等一叩,坐。依次宣讲。翰詹四品以下官,监官、师儒、博士、圣贤后裔、肄业诸生圜听。讲毕,退,听讲者咸退。复位序立,跪聆传制。辞曰:“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贯服膺,用资治理,尔师生勉之。”祭酒等三跪九叩,退。赐茶,群臣受饮。一叩,礼成。驾出,咸跪送。翼日,监官、博士暨诸生表谢,帝御太和殿,礼赐如常仪,并赐衍圣公、各官宴礼部。越三日,颁敕太学,诏诸生策励,赉衍圣公冠服,监官、博士等衣一袭,助教、诸生白金有差。

  康熙八年,圣祖释奠太学,讲经、悉准成式。

  雍正二年,谕:“视学大典,称幸非宜,嗣后更‘幸’为‘诣’。”

  乾隆二年,命闵、冉、言、卜、颛孙、端木六氏博士陪祀观礼,准五氏例行。明年,帝亲视学,圣、贤各裔暨东野氏来观礼者三十二人,送监求学,即召衍圣公等面谕之。谓:“既为圣贤后,当心圣贤心,非徒读其书而已。必躬行实践,事求无愧,方为不负所学。其务勤思勉励,克绍心传。”

  三年三月上丁,帝亲诣太学行释菜礼。越六日,临雍讲学,王公大臣,圣贤后裔,以至太学诸生,环集桥门璧水间者以万数。临雍命下,既诹吉,所司设御幄大成门外,其辟雍殿阶陈中和韶乐,太学门内陈丹陛大乐、清乐。殿内经书案、讲案备具如前。帝释奠毕、御彝伦堂,易衮服,临辟雍。太学鸣钟鼓,升座,乐奏,止有节。赞“齐班”,讲官、侍班、纠仪各官就拜位,赞“跪,叩,兴”,行二跪六叩礼,兴。若衍圣公入觐,先进讲,大学士以至诸生分班立,行礼讫,满、满讲官入,一叩,就坐,讲四书,帝阐发书义,宣示臣工,圜桥各官生跪聆毕,兴。祭酒讲经,帝阐经义如初礼。馀同视学仪。

  先是御史曹学闵上言:“宜考古制,建辟雍於国子监。”格部议。至四十九年,新建国学成,明年将临雍,命大臣规濬圜水,礼乐备举。特旨奖学闵,并令朝鲜使臣随班观礼。礼成,赏赉有差。翼日加赉圣、贤各氏裔及诸生绸帛。

  道光三年临雍,命荫生豫听宣讲,谕监官曰:“化民成俗,基於学校,兴贤育德,责在师儒。士先器识,渐摩濡染,厥有由来。尔监臣式兹多士,尚其端教术,正典型,毋即於华,毋邻於固。入孝出弟,择友亲师。庶几成风,绍休圣绪。”

  令甲,车驾幸鲁,展礼先师,讲学阙里,豫选圣、贤裔二人直讲,翰林官撰讲章。前一日,张大次奎文阁,设御座诗礼堂。前置案,讲案列西檐下。届日,陈讲章及副本於案,帝出行宫,衍圣公采服率五经博士暨各氏跪迎庙门右。帝入,诣大成殿祭孔子,如上丁仪。驾出,御诗礼堂,升座。衍圣公以下官随至,序立庭中,行三跪九叩礼。讫,进讲,直讲者一跪三叩,兴。讲经书讫,俱退。驾谒孔林。翼日,赐衍圣公等帛、金、书籍有差。简各氏弟子有文行者贡太学,凡登仕版,并进一阶。

  经筵仪初沿明制,阁臣例不兼经筵。顺治九年,春、秋仲月一举,始令大学士知经筵事。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学士侍班,翰林二人进讲。豫设御案、讲官案,列讲章及进讲副本,左书右经,届时,帝常服御文华殿,记注官立柱西,东面。讲官等二跪六叩,兴,序立左右,侍班官分立其后。纠仪官立东西隅。鸣赞官赞“进讲”,直讲官诣案前跪,三叩,兴,分就左右案。先后讲四书与经,复位。帝宣示清、汉文御论,各官跪聆毕,大学士奏辞感悦。兴,降阶行二跪六叩礼。毕,帝临文渊阁,赐坐、赐茶。礼成,还宫。赐宴本仁殿。宴毕,谢恩。

  康熙十年举经筵,命大学士熊赐履为讲官,知经筵事。顷之,圣祖以春、秋两讲为期阔疏,遂谕日进讲弘德殿。二十四年,定制,以大学士、左都御史、侍郎、詹事充经筵讲官。二月,文华殿成,举行典礼。世宗践阼,居亮阴,未举。

  雍正三年八月吉日,诏言:“帝王御宇,咸资典学。朕承庭训,时习简编。味道研经,实敷政宁人之本。兹当释服,亟宜举行。”於是进讲如仪。

  乾隆五年,谕曰:“经筵之设,藉献箴规。近进讲章,辞多颂美,殊失咨儆古意。人君敷政,正赖以古证今,献可替否。其务剀切敷陈,期裨政学,庶有当稽古典学实义。”

  七年,经筵日雨,礼臣依例请改期。谕曰:“魏文侯出猎遇雨,尚不失信虞人。矧兹大典,复经祭告,讵宜改期?执事诸臣,可衣雨服列班,暂罢阶下行礼、殿内赐茶诸仪。嗣后遇雨仿此。”

  翰林院专司日讲,冬、夏至前一日乃辍。十四年,以进呈经史,渐等具文,谕令停止。

  五十一年,御经筵,赐宴礼臣随侍者,分东西班,特命歌抑戒诗。

  嘉庆中,张鹏展疏请翰林科道日进经义、奏议。诏责其迂。

  文宗登极,曾国藩请复日讲旧典,格部议。次年咸丰纪元,正月,遂奉特旨令翰詹诸臣番直,并躬制题目,俾撰讲义,分日呈览。迄光、宣之际,犹依此例云。

  策士仪天聪间,始开科取士。顺治初,会试中式举人集天安门考试。十五年,改试太和殿丹墀,定临轩策士制。先期一日,丹陛上正中,太和殿内东偏,分设黄案,东西阁檐下备试桌。届日质明,内阁官朝服捧策题置殿内案上,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侍立,鸿胪寺官引贡士诣丹陛下立。大学士取题授礼部官,跪受,置丹陛案上,三叩。举案降左阶,陈御道正中。读卷官执事官各三跪九叩,诸贡士亦如之。毕,驾还宫。徙试桌丹墀左右,北乡。礼部官散题,贡士跪受,三叩,就桌。对策讫,受卷、弥封诸官俟左庑檐下,收封盛入卷箱,收掌官送读卷官校阅,不御殿,王以下官不会集,不陈卤簿。阅卷三日毕,翼辰,前列十卷签拟名次,缄封呈御览。帝御养心殿西暖阁,阁毕,召读卷官入,亲定甲乙授之。出拆弥封,依次缮写绿头签,引十人进乾清门,祗俟西阶下。帝御宫,读卷官捧签入,跪呈。引班官引十人跪丹陛中,依次奏名籍,兴,退。帝亲定一甲三人,二甲七人,授签读卷官,跪受,兴,退,率十人侍立西阶下。驾还便殿。十人先出。读卷官捧卷诣红本房,填写名次毕,交内阁题金榜。

  传胪日,设卤簿,陈乐悬,王公百官列侍。贡士皆公服,冠三枝九叶顶冠,立班末。帝御太和殿,读卷等官行礼如初,奉榜授受如奉策题仪。鸿胪寺官引贡士就位,跪听传。制曰:“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赞“一甲一名某”,令出班前跪。赞二三名亦然。赞“二甲一名某等若干名,三甲某等若干名”,不出班,同行三跪九叩礼。退立。礼部官举榜出中路,一甲进士从,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校尉舁亭,鼓乐前导,至东长安门外张之,三日后缴内阁。於是顺天府备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越五日,状元偕诸进士上表谢恩如常仪。

  乾隆五十四年,殿试改保和殿举行。自后为恒例。

  颁诏仪清初诏书用满、蒙、汉三体文。顺治间,定制用满、汉二体。颁诏日,太和殿前具卤簿,丹墀内植黄盖、云盘、殿东设诏案,丹陛中设黄案。午门外备龙亭、香亭。天安门楼雉口中豫置朵云金凤,其东筑宣诏台。王公百官朝服集午门,内阁学士奉诏书至乾清门用宝讫,铺黄案。帝御殿,王公以下行礼毕,大学士奉诏书诣殿檐下授礼部尚书,尚书跪受讫,陈丹陛案上。行礼毕,置诏书云盘内,覆黄盖。礼部官奉盘自中路出太和门,百官从至午门外,置龙亭。至天安门外桥南,奉诏书置高台黄案上。各官按序北乡立,宣读官台上西乡立,众跪听宣。先宣满文,次汉文,众行三跪九叩礼。奉诏官取朵云承诏书,系以采绳,自金凤口中衔下。礼部官接受,仍置龙亭。出大清门,赴礼部,望阙列香案,尚书率属行礼。诏书謄黄,刊颁各省。驾不御殿,百官祗俟天安门外桥南,馀仪同。

  乾隆间,定制,凡诏书到日,有司备龙亭、旗仗郊迎。朝使降骑,奉诏书置龙亭,南乡,守土官北乡行礼。鼓乐前导,朝使骑以从。及公廨,众官先入序立,龙亭至庭中,朝使东立。俟行礼讫,奉诏书授展读官。跪受,众官皆跪。宣读毕,授诏朝使,复置龙亭,跪叩如初礼。退。长吏謄黄,分颁各属。诏书所过,凡属五里内府、州、县、卫各官,咸出郭门迎送。

  进书仪定制,纂修实录、圣训,择吉进呈。帝御殿受书,王公百官表贺。玉牒、本纪次之。康熙十一年,世祖实录成,前期一日,太和殿陛东设表案,阶下列实录案。至日具卤簿,陈乐悬,监修官奉表陈表亭,纂修官奉实录陈采亭,王公百官齐集行礼如仪。校尉分舁香亭、采亭出中道,表亭由左,监修各官从至太和殿丹墀,监修等奉实录与表分陈案上。帝御殿,鸿胪官奏进实录,乐作。礼部官举实录案自中道升,至殿门外,帝兴座,乐止。举案入,乃坐。设案保和殿正中,监修等立阶下齐班,赞“跪”,则皆跪。赞“进表”,宣表官跪宣。毕,乐作,众官三跪九叩,退立,乐止。众复跪,宣表官代奏致词云:“某亲王臣某等暨文武群臣奏言,惟世祖皇帝神功圣德,纂述成书,光华万世,群臣欢忭,礼当庆贺。”鸿胪卿宣制答云:“世祖皇帝功德配天,实录纂成,朕心欢庆,与卿等同之。”宣讫,行礼如初。赐茶,俱一叩。驾还。监修等奉实录至乾清门,交送大内,退。

  雍正中,圣祖实录与圣训同进,后以为常。乾隆间,定实录、圣训归皇史宬,遣监修等奉藏金匮,副本存内阁。嘉庆十二年,更定举案、奉书,选贝子以下宗室官将事。自仁宗以来,帝仍诣皇史宬拈香,如往制。进玉牒,不上表,不传制。监修等随采亭入中和殿,置案上,展正中四箧。帝立阅,俟进全书览毕,送皇史宬。十年一纂,或不御殿,则於宫中览之。凡实录、圣训、玉牒,并送盛京尊藏。自乾隆年始进本纪,第诹吉藏皇史宬,方略则进二部,一藏史宬,一交礼部刊发。时宪书成,钦天监官岁以十月朔日进,并颁赐王公百官。午门行颁朔礼,颁到直省,督、抚受朔如常仪。

  进表笺仪凡万寿节及元日、长至,在京王公百官各进表文,在外将军、都统、副都统、督、抚、提、镇各进贺表、笺,汇齐驿递送部。届日设表案太和殿左楹。表文列采亭,舁至午门外,奉陈於案。帝御殿,宣表行礼讫,并表、笺送内阁收储。皇太后圣寿、皇后千秋,王公暨内外文武表、笺,俱陈午门外。礼讫,亦送内阁。表文初用三体字式,后专用汉文,惟满洲驻防用清文。先期内阁撰拟定式颁发,临期恭进。庆贺三大节表式,在京称“某亲王臣某等”,“诸王贝勒文武官等”;在外称“某官臣某等,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末云:“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欢忭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进太皇太后、皇太后同。皇太子笺式,首具官同,末云:“臣等无任欢忭踊跃之至,谨奉笺称贺以闻。”

  初,元旦、冬至,直省文武五品以上各进贺表、笺,万寿节祗进皇帝表文,并由长官汇进。督、抚不进表、笺,凡遇大典,具本庆贺。寻令各省表、笺通省用总火牌一,专遣赍奉。乾隆时,以布政使、副将不能专达章疏,停附进表、笺例。又定皇后千秋节暨元旦、冬至,永停笺贺。皇太子庆典,京朝官集贺,不具笺,外吏亦免笺贺。

  六十年,高宗内禅,称太上皇帝,具贺表式云:“子臣某率王公大臣等谨奏,某岁元旦,太上皇帝亲授大宝,子臣敬承慈命,谨率同王公文武大臣等奉表贺者。”末云:“子臣及诸臣等曷胜钦悦庆忭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贺皇帝登极表式,惟“顿首”下云:“恭逢皇上受宝礼成,登极纪元,谨奉表庆贺者。”馀如前式。

  巡狩仪皇帝省方观民,特举时巡盛典。既诹吉,帝御征衣,乘舆出宫,领侍卫内大臣等率禁旅翊卫扈跸,诸臣征衣乘骑以次发。銮辂所经,禁随驾官弁扰吏民、践禾稼。办治粮刍,悉用公帑。将入境,督、抚、提、镇率属迎道右,绅耆量远近忌迎。已驻跸,疆吏等朝行营门外。翼日,望秩方岳,祭昔帝王、先师,咸亲诣。至名贤祠墓则遣官。官吏入觐,询风土人情。临视河防,指授方略。召试献词赋者,拔尤授官。阅方镇兵,藉辨材武。经过州县,赐复蠲租,存问高年,差给恩赉。

  顺治八年,定制,驾出巡幸,别造香宝携行,并铸扈从各印,加“行在”字。部院章奏,内阁汇齐,三日一送行在,所过禁献方物。又定乘舆所经,百里内守土官道右迎送。

  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南巡,定扈从王公大臣及部院员限驾发按次随行。厥后南巡江浙者五,至泰安躬祀岱岳,渡河祠河神,诣江宁谒明太祖陵,四幸五台,一幸西安,大率禁奢尚实,亟勤民事。乾隆间,数奉太后南巡,若河南,若五台,若山东、天津,翠华所莅,百姓蒙庥。六巡江浙,揆示工要,大建堤堰,虽糜巨万帑金不恤也。嘉庆时,幸五台清凉山,行庆施泽,如康熙故事。

  乡饮酒礼顺治初元,沿明旧制,令京府暨直省府、州、县,岁以孟春望日、孟冬朔日,举行学宫。前一日,执事敷坐讲堂习礼,以致仕官为大宾,位西北;齿德兼优为僎宾,位东北;次为介,位西南;宾之次为三宾;位宾、主、介、僎后;府、州、县官为主人,位东南。若顺天府则府尹为主人,司正一人主扬觯,教官任之。赞引、读律各二人,生员任之。届日执事牵牲具馔,主人率属诣学,乃速宾。宾至,迓门外,主东宾西,三揖让乃升,相乡再拜。宾即席,延僎、介入,如宾礼。就位,赞“扬觯”,司正升自西阶,北乡立,宾主皆起立。赞“揖”,司正揖,宾、介以下答揖。执事举幂酌酒於觯授司正,司正扬觯而语曰:“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毋或废坠,以忝所生。”读毕,赞“饮酒”,司正立饮。赞“揖”,则皆揖。司正复位,宾、介皆坐。赞“读律令”,生员就案北面立,咸起立旅揖。读曰:“律令,凡乡饮酒,序长幼,论贤良,别奸顽。年高德劭者上列,纯谨者肩随。差以齿,悖法偭规者毋俾参席,否以违制论。敢有譁譟失仪,扬觯者纠之。”读毕复位。赞“供馔”,有司设馔。赞“献宾”,则授主以爵,主受之,置宾席。少退,再拜,宾答拜。於僎亦如之。皆坐,有司遍酌,赞“饮酒”,酒三五行,汤三品,毕,彻馔。僎、主、僚属居东,宾、介居西,皆再拜。赞“送宾”,各三揖,出,退。

  雍正初元,谕:“乡饮酒礼所以敬老尊贤,厥制甚古,顺天府行礼日,礼部长官监视以为常。”乾隆八年,以各省乡饮制不画一,或频年阙略不行。旧仪载图有大宾、介宾、一宾、二宾、三宾,与一僎、二僎、三僎,名号纷歧。按古仪礼:“宾若有遵者,诸公大夫。”注云:“今文读为僎,此乡之人仕至大夫,来助主人乐宾,主人所荣而遵法者。”戴记:“坐僎於西北,以辅主人。”其言主人亲速宾及介,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甚繁,无一言及僎,所谓“不干主人正礼”者也。嗣后乡饮宾、介,有司当料简耆绅硕德者任之,或乡居显宦有来观礼者,依古礼坐东北,无则宁阙,而不立僎名。五十年,命岁时举乡饮毋旷。每行礼,奏御制补笙诗六章。其制,献宾,宾酢主人后,酒数行。工升,鼓瑟,歌鹿鸣。宾主以下酒三行,司馔供羹,笙磬作,奏南陔,閒歌鱼丽,笙由庚。司爵以次酌酒。司馔供羹者三,乃合乐,歌《关雎》。工告“乐备”,彻馔。宾主咸起立再拜。宾、介出,主人送门外,如初迓仪。初,乡饮诸费取给公家,自道光末叶,移充军饟,始改归地方指办。馀准故事行。然行之亦仅矣。


上一篇:谈一谈古代的婚嫁
下一篇:没有了...
  清朝末代皇帝的大婚 婉容这样嫁入皇宫

  1922年12月1日,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大婚的日子,在这次大婚中,年方17岁、仪态万方的婉容被娶为皇后。

  婉容自幼长于深闺,姿质天然。据接近她的人回忆,婉容不仅体态娇好,姿色迷人,而且举止文雅,谈吐得体,琴棋书画样样都精,是一位富有教养的才女。但是婉容被册立为皇后,却不完全是因其才色,而是出于某种偶然的“圈定”。

  1921年初,溥仪刚满15岁,逊清皇室就开始为溥仪的婚事做准备。端康太妃和敬懿太妃都想让自己的亲信当选皇后。在议婚时争执不下,最后拿出一张照片让溥仪本人来确定。溥仪后来在《我的前半生》一书里回忆道:“四个人都是一个模佯,身段都象纸糊的桶子。每张照片的脸部都很小,实在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定要比较。只能比一比旗袍的花色,谁的特别些。我那时想不到什么终身大事之类的问题,也没有个什么标准,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儿。”溥仪圈定的这一位是满州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文绣,这正合敬懿太妃的意。但端康太妃竭力反对。溥仪又只好在她满意的照片上面了一个圈,这就是婉容。最后在宫中两派争斗下,婉容被册封为皇后,文绣被立为妃子。

  公元1922年12月1日零时前后,虽已退位却依法拥有尊号的清朝皇帝宣统,身穿龙袍,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来到庄严肃穆的乾清宫内升座,亲送凤舆出宫,前往地安门帽儿胡同后邸迎娶婉容皇后,从而揭开了末代皇帝大婚的盛大典礼的序幕。

  婉容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得到迎娶皇后礼遇的女性。当时清廷已被推翻11年,中国社会已进入民主共和时代,但末代皇帝婚礼之隆重。较之封建社会帝王的婚礼毫不逊色。

  清宫钦天监为宣统皇帝大婚选定的奉迎礼吉期是壬戌年十月十三日寅时。为了保证皇后进宫的吉期,凤舆将提前两个时辰从宫内出发。

  钦天监的选择代表着天意,既然已把奉迎礼定在寅时(3至5时),则迎娶过程只能安排在深夜了。钦天监同时还算定,皇后升舆、降舆必须避开亥(21至23时)、卯(5至7时)、未(13至15时)“三相”,因此,若安排在上午、下午或上半夜,也不甚适当。而且后半夜里整个城市都歇息了,正好在大街上摆场面,又是月儿将圆的时候,黑夜也跟小白天似的,一点儿不碍眼,不妨碍礼仪的举行。

  载涛贝勒负责总办大婚典礼的一切事宜。载涛受命后查阅了《大清会典》及历代皇帝大婚档案,决定按同治皇帝婚典的模式进行,并考虑酌添民国以来的新花样。经过预算,确定“大婚经费力求撙节”,总开销按当时报道主要有两种说法:1922年10月28日《平报》说,“清帝婚礼用费”,“近由筹备婚礼处王大臣核定为四十万元”;1922年10月30日《国强报》说,“因库款支绌,经婚礼大臣载涛 、朱益藩、绍英、耆龄等会议,力为缩减,议定大婚经费(统计)一百万两”。百万两即百万元,两说相距甚远,这不过是预算,实际花多少怕是弄不清了。就算是花了40万元,按当时价格可以购买20 万袋“洋面”,实在也够奢靡的了。

  为了筹措这笔浩大开支,清室曾“备具公文”向民国政府追讨历年积欠的“优待费”,答复是“碍难照办”。继而商定向英国汇丰银行抵押借款,为此从内库中捡出金盘、金瓶、金盒、金碗、金壶、金手炉、金如意、金葫芦以及珍珠、翡翠和珊瑚制品等共千余件,都是乾隆、道光、咸丰历朝遗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随后将其中的金银器皿分装四十一箱,将瓷器、玉器陈设品分装两大木桶,于1922 年11月2日用11辆汽车运往东交民巷英国汇丰银行。后因赎回抵押品的款项始终不能筹足,这些国宝也就因超越时限而“押死”,成为伦敦的财富了,这便是宣统皇帝盛大婚典的背景。

  明亮的月光笼罩着巍峨而森严的紫禁城。从辛亥革命后不久隆裕太后代宣统皇帝下诏退位起,这里虽然也热闹过几回,譬如1913年隆裕皇太后出殡那天,1917年溥仪因张勋复辟而第二次登基那天,但都没有这一次来得隆重。

  清朝历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的凤舆均由紫禁城正门——午门进宫。明清两代出入午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等级最高的便是午门的中门,实际是皇帝的专用门。但是,允许皇后在大婚典礼中乘喜轿入宫时通过一次,还允许殿试中状元、榜眼和探花的三个人出宫时走一次。至于文武官员、宗室王公等只能依身份出入午门的东偏门、西偏门以及东西两拐角处的左右掖门。对于皇后来说,一生中也只有唯一一次机会能够通过午门的中门,这真是一身荣耀、九族沾光,哪里是简单过一道门的问题呢!

  民国以后,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转归北洋政府使用。溥仪的生活圈被限定在紫禁城的后半部,因此迎亲喜轿不但不能再进大清门、午门的中门,也无权使用前三殿范围内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如果让堂堂皇后从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进宫,实在有失隆重。经大婚礼仪处与北洋政府反复磋商,决定为皇后进宫破例开启东华门。那天,东华门左门柱上还高悬一块红色纸匾,上书“观礼、庆贺人员均由神武门出入”字样,表明此门是专为皇后婉容开放的。差不多有十年未下门闩的凄凉、冷清的东华门,一下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变得热闹而气派起来。

  高高低低不同层次的观礼人员,自11月30日入夜起便陆陆续续由神武门入宫来了。神武门前汽车、马车、骡车摆得满满,神武门门额也装饰成了彩棚。从婉容娘家住所到皇后宫邸,沿途更是观者数万,军警林立。汽车、马车、洋车难以计数。迎亲队次序为:步军统领衙门马队、警察厅马队、保安马队、军乐两班……最后是皇后所乘的22抬金顶风舆及清室随从。参加庆贺瞻礼的显贵达237人。其中议员20余人,外国要员20余人。据当时参加庆贺的一位美国记者写道:“来宾们依次向皇帝和皇后鞠躬,他们二人与平常人一样坦白和易,在场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仿佛大清国依然存在一样。”

  宣统皇帝溥仪踩着子夜的更声跨进乾清宫。这里已在皇帝宝座前摆放了三张礼桌:中间的桌上放着“节”,它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东桌放置着“金册”,西桌放置着“金印”,它们并非册封皇后的用品,册封典礼已在头一天举行,“册文”和“宝文”也已送到婉容手里了。这“金册”和“金印”表示着皇后备受尊崇的地位,是皇帝送给皇后的最重要的礼物。

  当宣统皇帝跨进乾清宫之际,悬挂在宫外东西屋檐下的钟、鼓、石磬等古老乐器耸然鸣 响。王公大臣、正副使节以及观礼人员等依身份、地位分班次进殿行三跪九叩大礼,向新郎皇帝表示祝贺,礼成乐止。 正天使载振和副天使昭煦跪听宣读迎娶皇后的圣旨并受“节”。当溥仪“降座”离开乾清宫时,“中和韶乐”再奏《显平之章》。这时,迎娶皇后的仪仗队已在乾清门外乃至景运门外列队待发了。

  载涛作为大婚典礼的总操办人,把贴身照料新人和布置喜房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嫡配夫人姜婉贞。姜氏出身广东名门世家,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工于诗书,擅长绘画,广有见闻,谈吐文雅,为人机敏,处事果断,在溥仪的大婚典礼中还真露了几回脸。

  凌晨1时过后,迎亲仪仗排列就绪,溥仪乃派使臣率姜婉贞以及前内务府大臣增崇之妻和两名“命妇”,由若干女官陪同,把一柄“御笔用宝龙字如意”安放在凤舆内正中。随后起轿,从东华门出宫。凤舆发走之后,载涛之妻等福晋、命妇、女官又前往皇帝洞房——坤宁宫东暖阁,为新娘和新郎铺设龙凤喜床。绣有“龙凤呈祥”精美图案的被褥也是在杭州订制的。喜床中央放一个装满珍珠、宝石、金银钱以及五谷之类的“宝瓶”,喜床四角各放一柄如意。铺设完毕,她们便出神武门抄近路往皇后府邸去了。与此同时,溥仪另派蒙古亲王那彦图、蒙古郡王贡桑诺尔布、载泽和溥信等四个御前大臣在乾清宫照料一切,他自己则退处乾清宫西暖阁休息,等候皇后入宫。

  庞大的迎亲仪仗,充分显示了三百年清朝统治的“余威”。 迎亲队伍超过三千人,由东华门出东安门,踏月夜行,浩浩荡荡地向北而去。一路之上,黄沙铺道,净水泼街,到处有红、黄两色装饰, 这里从上半夜起就由警察厅宣布戒严了,然而,马路两旁仍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大体都是住在这一区段的居民,却不许随意走动。至于得到允许可以观礼的中外人士,都佩戴一枚“小朝廷”发放的钢质徽章,见章放行。

  在扎着彩坊的皇后府邸大门前,皇后之父郭布罗·荣源、皇后之兄润良和皇后之弟润麒,早已跪在那里迎接圣旨和圣节的到来了。迎亲仪仗队抵达之后,父子三人首先面对圣旨和圣节恭行三拜九叩大礼,继而随正、副天使进院,凤舆也随之抬进前院。然后,撤下在太仆寺雇佣的普通轿夫,换上太监,再一直抬进内院,放在正房台阶前,面朝东南。这个方向也是清宫钦天监规定的。抄近路先期而至的姜婉贞等福晋、命妇和女官请皇后梳双髻,戴双如意,穿“龙凤同和袍”,一切准备停当。凤舆到后,由正天使载振宣读圣旨,皇后亲自接旨并行礼。据庄士敦说,“她跪在地上,然后行一系列复杂的礼,包括六次手臂下垂、头部微抬的起身,三次下跪和三次鞠躬。对于一个妇女来说,这种礼节等同于最尊崇的跪拜——九次屈身叩头”。行礼毕,接受金册和金印。与此同时,姜婉贞等又为皇后升入凤舆而准备了。她们先燃藏香,在凤舆内熏绕一圈儿,再熏皇后用以盖头的锦帕。熏完,将凤舆内正中那柄“御笔用宝龙字如意”移到旁边,请皇后手执苹果和如意,搭上盖头,升入凤舆。待首领太监刚刚垂下舆帘,抬轿的太监们便一个个伸直了腰板,经过内院、外院,一直抬到皇后府邸大门外,再换用太仆寺的普通轿夫,打道回宫。

  凤舆经东华门进入紫禁城,又被缓缓地抬到景运门,太仆寺的普通轿夫就在这大理石台阶下最后被撤去了,接过轿杠的太监们庄严而谨慎地把凤舆一直抬到乾清宫前正冲着皇帝宝座的地方放下。从东华门到乾清宫,所经各门门座前后全部铺设了棕毯,凤舆起落的几处地方铺设了红毡。

  照满族传统,新郎要在新娘下轿之前向其头顶上方连射三箭, 为的是赶走黑煞神以确保平安。对于皇帝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义:皇后地位尊崇,但在皇帝面前也是奴才,向她射箭表示她也必须接受惩罚。起初溥仪挺有兴趣,接过箭来要射,却被姜婉贞挡住了,她考虑到溥仪高度近视,大婚典礼的场合又不能戴眼镜,一旦失手伤了皇后就不好办了。溥仪听了这话有道理,也觉得没必要墨守陈规陋习,遂临时传谕把射箭仪式免了。

  按清宫祖制,在皇后下轿之际,前一日入宫的淑妃要亲率女官和宫女等膝行跪迎,以示皇后与皇妃间的等级尊卑。溥仪想想似也无此必要,既已免了皇后挨箭,索性也让淑妃别下跪了,于是再度宣旨免去跪迎之礼。

  溥仪被引导着先往洞房——坤宁宫东暖阁去了,有资格随凤舆来到乾清宫的王公大臣、清室内务府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师傅们也都退去了。凤舆周围只剩下姜婉贞等福晋、命妇、女官和太监,皇后这才由人们拥戴着走出凤舆。姜婉贞立即上前接过皇后手持一路的苹果和如意,又递给她一只宝瓶,这都是大婚典礼中必有的吉祥物品。随后,搀扶仍搭着盖头的皇后,在手执珠灯的女官导引下,经东隔扇,进坤宁宫,来到东暖阁前。

  在这里,新娘还必须照满族习俗先迈过一只预先设下的大火盆,以期将来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然后再跨过马鞍和苹果,企望婚后的日子平平安安。演完这些节目,姜婉贞才接过皇后手中的宝瓶,把她领到皇帝面前。这时,有人向溥仪呈递一杆新秤,请皇上用秤杆揭开皇后的大红盖头,这大约是满族人让新娘计划柴米、俭朴度日的习俗。姜婉贞颇为细心,生怕毛手毛脚的溥仪挑着皇后的脸,便从他手中取走那杆秤。其实皇家的新娘谈何节俭?于是溥仪伸手揭去了遮在皇后脸上的盖头,第一次看到她的美丽面庞。

  奇怪,宁愿抵押祖宗的财产,都要铺张浪费的结婚

  <经过预算,确定“大婚经费力求撙节”,总开销按当时报道主要有两种说法:1922年10月28日《平报》说,“清帝婚礼用费”,“近由筹备婚礼处王大臣核定为四十万元”;1922年10月30日《国强报》说,“因库款支绌,经婚礼大臣载涛 、朱益藩、绍英、耆龄等会议,力为缩减,议定大婚经费(统计)一百万两”。百万两即百万元,两说相距甚远,这不过是预算,实际花多少怕是弄不清了。就算是花了40万元,按当时价格可以购买20 万袋“洋面”,实在也够奢靡的了。

  为了筹措这笔浩大开支,清室曾“备具公文”向民国政府追讨历年积欠的“优待费”,答复是“碍难照办”。继而商定向英国汇丰银行抵押借款,为此从内库中捡出金盘、金瓶、金盒、金碗、金壶、金手炉、金如意、金葫芦以及珍珠、翡翠和珊瑚制品等共千余件,都是乾隆、道光、咸丰历朝遗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随后将其中的金银器皿分装四十一箱,将瓷器、玉器陈设品分装两大木桶,于1922 年11月2日用11辆汽车运往东交民巷英国汇丰银行。后因赎回抵押品的款项始终不能筹足,这些国宝也就因超越时限而“押死”,成为伦敦的财富了,这便是宣统皇帝盛大婚典的背景。



上一篇:谈一谈古代的婚嫁
下一篇:没有了...
  皇帝皇后大婚皇帝的大婚是与册封皇后同时进行的。在即位前已经结过婚(纳妃)的皇帝一般不再举行大婚仪式,将即位前的太子妃升为皇后,如果皇帝无意将他原在东宫时的正房立为皇后也可以另行选立。对于那些即位前未曾结婚的皇帝,大婚便是一项极为隆重的嘉典了。

  皇帝举行大婚的年龄普遍为十六、七岁。决定皇帝何时结婚的是皇太后。皇帝的婚龄并无制度上的规定,皇太后如认为皇帝应该结婚了,便开始为皇帝物色皇后。

  皇后是皇帝正式的配偶。在极度重视伦理的中国古代,皇后被赋予女性中至高的形象。天与地,即乾与坤,由皇帝、皇后分别代表。皇帝是天下之“父”,皇后便是天下之“母”。“后”这个词,在夏朝是王的意思,夏禹被称为夏后。从商朝开始,国君不再称“后”,在历史的递嬗中,“后”成了王或帝的配偶的名号。在皇帝家族中,帝后并尊。如能成为皇后,在女性中便是登峰造极了。皇太后是上一个皇帝的皇后或当朝皇帝生母,地位就更高了。

  皇后的地位决定了她的吸引力,成为追逐权势的家族追逐的目标。在宫中,宫女与皇后的地位有天壤之别,民间贫穷人家都不愿女儿入选宫中成为宫女。每当皇宫从民间征选宫女时,百姓们都纷纷将女儿嫁出去,生怕女儿选入皇宫,终生禁锢。因此,皇室在宣布征宫女时,先命令民间暂停嫁娶。相反,若是哪家的女儿被选为皇后,对其家族来说真是喜从天降、荣耀无比。当朝的外戚、勋臣以及豪门富室,为了巩固地位,攀缘为皇后,争相将自己的女儿引荐给皇室。不少人家召来相术家,给自己女儿看相,如相出大福大贵来,便将女儿居为奇货。

  皇太后在决定皇后的人选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第一次册封皇后的少年皇帝来说,他本人对于未来皇后的决定权很小。只有当他成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才可独断地废掉原有的皇后,另立新后。

  太后在物色皇后入选时,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在选后之时,她要考虑到皇后的出现会带来新的外戚势力,后族外戚势力的形成势必影响太后族外戚势力。重视权欲的太后,往往不从皇室的利益出发,而为自身家族利益着想。因此,很多太后先从自家亲戚中挑选女子,自家女子成为皇后,便可以避免新的后族势力兴起,就可以保住太后家族的势力。汉高祖的吕后将自己女儿的女儿,即惠帝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立为惠帝皇后。汉文帝的母亲薄氏将内侄孙女嫁给汉景帝。汉哀帝的傅皇后也是傅太后的自家侄女。东汉和帝的阴皇后也是其太祖母阴氏的自家人。清慈禧太后将自己妹妹的女儿隆裕册封为光绪皇后。在议婚的过程中,光绪已经看中了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并已由内务大臣奎俊作为中介人。光绪无可奈何地听从了太后的安排,奎俊无法向德馨交代,便将其女聘给了自己的儿子。以上事例,显然构成了近亲联姻,作为与皇帝有一定血缘关系的皇后,其命运大多不幸。

  较为公正而谨守礼法的太后,选立皇后时往往重德而不重色,未来皇后的相貌应端庄而不是妖艳,气质应凝重而不是轻佻。如宋仁宗选后时,仁宗欲将他宠爱的张美人立为后,刘太后却觉得此女过于美艳,会引导少年皇帝纵欲,荒废政事,于是淘汰了这位皇后候选人。

  宋理宗选后时,候选人中有一名谢氏。谢氏生而黎黑,一只眼睛黑眼珠上长着白膜。将她选入宫时忽得了一场湿疹,病愈后一层黑皮肤脱落,皮肤变白,又请医生治好了眼病。这种相貌仅属及格。同为候选人的还有一位贾女,容貌很超人,理宗看上了贾氏,欲立她为皇后,这时,太后却说:“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理宗只得听从太后的决策。立谢氏为皇后,贾氏为贵妃。

  太后选婚的具体方式各朝不一。明代规定,选挑选一正二副三位淑女为候选人,送交太后前,由太后决定取舍。太后看中哪一位,便用青纱帕罩在该女的头上,再用金玉挑脱系在臂上。不中选的,则将年月帖子放在该女的袖中,给银数十两,立即送还其家。清代太后选婚时,以金如意插在被选定的女子头上,作为标志。参加皇后竞选的女子,即使未被选中,其身价在该地也大大提高,上门求婚者为数众多。

  除了太后,权尊势众的辅政大臣为了驾驭年轻的皇帝,也会把自家女孩配给皇帝。西汉上官桀将孙女嫁给汉昭帝,其时,小皇后只有六岁,直至汉昭帝崩逝时,上官皇后也只有十五岁。当初上官桀为了保证小皇后生出皇子来,竟然想出了一个荒唐的办法,让宫女们统统缝紧裤裆(汉宫女裤原为开裆),免得皇帝另有所幸。纂汉的王莽也将自己的女儿立为平帝皇后。

  当皇帝尚不能为自己的婚姻做主的时候,立为皇后者,都具有高贵的出身和强硬的靠山,贫寒人家的女儿难以入选。如若一位出身贫贱的女子成为皇后,说明皇帝已经能为自己做主,虽然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最终的决定权在皇帝手里。历史上确实有一些皇后出自贫寒人家。汉武帝的卫皇后本是公主家的歌女。汉成帝赵皇后出生时,父母不愿养育,长大后为歌舞伎。其实,要改变出身微贱并不难,汉成帝欲立赵飞燕时,禀告太后,太后嫌其家微贱,后来成帝得到太后暗示,立即封赵父为成阳侯,几个月后,赵飞燕便以侯爵之女立为皇后。不过,出身贫贱的皇后一般都不是皇帝初婚的皇后,而是以美色打动皇帝,成为第二任或后几任的皇后。

  只有明代,“皇明祖训”规定,皇后必须选自民间。意在抑制后族势力嚣张。

  皇帝结婚、册立皇后,被纳入到繁缛的宫廷礼仪中。各王朝要通过隆重、庄严、高贵的大婚仪式,为天下树立人伦夫妇的典范。皇帝的婚礼“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而亲之,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而后父子君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在古代浩繁的典制中,详明地规定了皇帝大婚应遵循的礼仪程序。在这场浩大的礼仪活动中,文武百官都被调动起来,充任皇帝与皇后(家)的媒介。

  首先,皇帝要临轩命使,承担大婚的使者必须是高官大僚。唐代由太尉和宗正任正、副使者,皇帝临轩命使的规模相当于大节庆。雅乐悬于殿庭,百官朝集,仪仗就位,皇帝驾临,典仪官指挥百官再拜。正、副使站在规定的地方。皇帝的近侍官侍中宣布:纳某女为皇后,命公等待节行纳采等礼。使者率随员受命前往女家,站在女家的大门外,女家的主人即未来皇后的父亲立在其家庙或正堂,使者在门外说,“某奉制纳采”,由宾者将此话传给女家主人,女家主人说:“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宾者出来将话传给使者。于是,主人被引导出来迎接使者,使者与随员进入正堂前,按规定的方位站好,使者说,“有制”。即提示对方将要宣布皇帝制书了,主人再拜。使者宣读制书,之后主人再拜稽首。使者从执雁的官员手中取过雁——这是第一份彩礼,授给主人。然后再交给主人一份答表案,主人应在上面写上对皇帝制文的答文。

  纳彩之后是问名。使者又立于门外,令宾者传话:“将加卜筮,奉制问名。”问名是寻问女家的姓名、生辰。宾者传话后,主人按规定的句式回答。按如上方式,使者进入女家,与主人按规定的方位站定,礼仪性地问答一番。随后盥手洗觯,双方以醴相递授,用脯醢行祭礼。礼毕,双方又按规定站好,使者的随员又将一份重礼——币篚,授与主人。

  使者回去后,负责占卜的官员对女方的姓名、生辰做出占卜,如结果为吉,那么数日后再行纳吉仪式,即告知女家吉祥,然后再行纳征礼,即正式向女家赠送聘礼。纳征之后,选定大婚的日期,使者再到女家行告期仪式。纳彩、问名、结吉、纳征、告期都有一套大同小异的郑重而繁缛的仪式,每次使者都要宣读皇帝的制书,女家主人也要相应地送上答文。

  册后仪式紧接着告期进行,前一日内廷设专人在女家门前和未来皇后阁外住守。当日,正、副使者与内侍、宫廷礼仪官站立在女家门外,女家主人要身穿朝服立于庭阶,使者令宾者传话:“某奉制授皇后备物典册。”主人出迎于门外,再拜,使者不答拜,在谒者的引导下入门,后面跟着持节、持案者。主人与官员们按位次站定,持案者恭敬地将册宝奉授正副使者,使者将册宝传给内谒者监,内谒者监在皇后的阁外跪置册宝于案。女官尚宫等人进入阁中,帮助皇后着装饰首,傅母引导皇后出阁,尚宝引皇后立于庭中,面向北,尚宫跪取册,尚服跑取宝绶,然后按规定方位站立。

  尚宫称:“有制”,皇后在尚仪的赞导下再拜,尚宫宣读册文,皇帝的册封皇后文写道:“维某年月日、皇帝使使持节太尉封某司徒封某,册命某官女某氏为皇后,咨尔易阶乾坤,诗首关睢,王文之本,实由内辅。是故皇英嫔虞,帝道以光;太任妣姬,周允克昌,皇后其祗勖厥德,以肃承宗庙。虔恭中馈,敬尽于妇道;帅导于六宫,作节仪于四海。皇天无亲,惟德是依,可不慎欤”。皇后再拜。尚宫、尚服奉册宝进授皇后,皇后郑重地接过册宝,表明她接受了皇后的地位。皇后将册宝交给司言、司宝收掌。然后在尚仪的赞导下升座,坐北面南,皇后第一次以皇后的身份,接受内官们的稽拜。大婚之日,皇帝身着兖冕、驾到正殿。侍卫环立,文武官五品以上分别立于东西朝堂。使者与诸女官前往女家奉迎皇后。在后家,使者宣读皇帝迎娶皇后的制书,皇后父亲礼仪性地将答表递与使者。使者宣布奉皇帝之命迎接皇后,司言将此话奏闻皇后,皇后再拜。皇后父亲按规定告诫女儿:“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此时,乘舆进到皇后跟前,皇后登上乘舆,车出大门,迎接皇后的卤簿队伍喜庆而庄重地驶向皇宫。

  皇帝的婚姻生活便从大婚的当晚开始。尚宫、尚寝在皇帝的寝殿设御幄,御幄位于寝殿东角。地上铺设重茵,四周设屏幛。当晚,尚食率其属官端入馔品,有酱、葅醢、俎、豕俎、黍、稷、稻、果等,食品上各放在匕箸。尚食跪奏馔品准备完毕。皇帝于是揖手请皇后对坐。先行祭礼,即分别将韭葅、.J醢、黍、稷、稻、粱,入祭于豆(祭具)中。然后司饰分别向帝、后奉上手巾,用于饮时擦手用。两位尚食跪着先尝食品,验明无毒,再将黍与黍脊(带骨的肉脯)授与帝后。皇帝与皇后皆食三饭。食毕,尚食二人盥手盥爵,斟上两份酒,进授与帝、后。帝、后先行祭礼,然后行合卺礼。

  礼毕,侍者们撤馔。皇帝与皇后准备入寝,尚宫引皇帝入东房,脱下冕服,换上常服。另一位尚宫引皇后入幄,脱衣。然后,皇帝被引入幄内……。以后数日,皇后要朝见皇太后,接受群臣及命妇的恭贺,入庙行礼。


上一篇:谈一谈古代的婚嫁
下一篇:没有了...
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加油共勉之! 靓仔美女 未来属于你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