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BBS
小说教程
网文素材
文笔描写
大纲情节
世界背景
角色物品
浏览梳理
常用网址
登录
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本版
首页
勋章
设置
我的收藏
|
浏览历史
退出
腾讯QQ
微信登录
主页
›
背景素材
›
国共抗日
›
查看内容
搜索
搜索
1920年12月16日 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
©
0 人收藏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习、共进步
仅供交流学习
民国抗战
民国抗战:
时间轴 » 自然灾害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和固原(当时属甘肃省管辖)一带发生8.5级特大地震,造成28万人死亡,30万人受伤,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11个唐山大地震。
海原地震是我国目前唯一震中烈度达到最高12度的地震,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烈度地震。震波绕地球两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据当地地方志记载,海原大地震发生时,当地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一切荡然无存,震中地区“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屋塌,土雾弥天”,物品“如人乱掷”。
海原地震的滑坡数量多,规模大。海原、固原和西吉县滑坡数量大到无法统计的地步。在西吉南夏大路至兴平间65平方公里内,滑坡面积竟达31平方公里。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众多的串珠状堰塞湖。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湖泊,成为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地震地貌景观。
当时的《地学杂志》在《陕甘地震记略》中报道,灾后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孚,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地震发生后的救济,也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缺乏有效救灾。海原很多人都埋在海原县城西部的遇难者万人墓里。当年海原的遇难者后代,目前也已迁徙到周边各省,每年的12月16日,会有上千名来自甘肃、青海、陕西及宁夏等地的遇难者后代前去祭祀。
海原大地震发生时,图中这颗柳树已经有四百岁高龄,在地震中,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这颗柳树经历这次大难之后,如今又过了近一百岁,被称之为百年震柳。
一直到海原地震发生5个月后,北洋政府农商部、内务部、教育部协同派出翁文灏、谢家荣等6人赴前方灾区进行历时4个月的实地考察。这次考察所形成的报告,在中国地震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在《为条陈调查甘肃地震意见呈请》中表示,地震之烈是世界所常有,但此次海原大地震死人之多却是各国所罕闻,外国地震,人民大抵受伤者多,而死亡者少,海原地震则死者甚多,受伤而生存者甚稀。分析原因,他认为和这里民众多穴居黄土坡内,即便有房屋也多是泥筑有关。
翁文灏由此提出的改良办法,包括“宜劝人民建筑时,务用木柱梁柱相维,庶能支持”,还包括培植森林和开浚水利。关地震研究,翁文灏亦建议中央观象台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应通力合作,改变当时一无专门设备,二无专精人才的局面。他还特别提及“地震仪”的设置:“汉时张衡造地动仪,陇西地震长安先知。是我国原为地震仪发明最早之国,惜继起无人,遂至失传。近代欧美、日本所用之地震计,则视古代地震仪尤大进步,能于波动状态为极精细之研究……此不可不早为之计者也。”
上一篇:
张爱玲的两任丈夫是谁?两段婚姻有着怎样的结局?
下一篇:
清朝灭亡后差点取代北京成为首都的四个城市
收藏
意见建议
回复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加油共勉之!
靓仔美女
未来属于你们
羽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