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军火库] 世界军火库 [空军] 俄罗斯


 俄罗斯战斗机  

  苏-27“侧卫”重型战斗机

  苏-27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主要任务上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该机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生产,1985年进入部队股役。该机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悬壁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气动性能。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传统三梁式机翼。4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无机械备份,按静不稳定设计。该机主要是针对美国的F-16和F-15设计的,用以取代雅克-28P、苏-15和图-28P/128截击机,具有机动性和敏捷性好、续航时间长等特点,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该机完成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动作显示出了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操纵性能,以及发动机良好的加速性能,飞行性能要高于第三代战斗机,但其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显示设备相对来讲要落后许多,且不具隐身性能。该机有多种改型,包括苏-27P单座陆基型、苏-27UB串列双座教练型、苏-27K舰载战斗/攻击型、苏-27KU并列双座战斗轰炸型、P-42(由苏-27专门改装的飞机,创造了31项官方世界纪录)等。至1992年,独联体国家已装备了300多架苏-27飞机,目前生产的飞机主要用于出口。

  动力装置 2台留里卡设计局的AL-31F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静推力77千牛,加力推力可达122.6千牛。带有数字式燃油调节系统。

  主要机载设备 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边跟踪边扫描和下视/下射能力,可同时攻击2个目标,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综合火控系统将雷达、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激光侧距仪与头盔显示器协同起来,并显示在广角平视显示器上。“警笛”3全向雷达告警系统,箔条/干扰条投放设备等。

  武器 机身右侧机翼边条上方装有1门30毫米GSH-301机炮,备弹150发。该机最多可以拾10枚空空导弹,包括R-27R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R-271短距红外空空导弹、R-27ER长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和R-27ET红外空空导弹、以及R-73A和R-60、R-33近距红外空空导弹等。对地攻击时可带机炮吊舱、各种炸弹、火箭发射巢等。

  尺寸数据 机长(不含空速管)21.935米,机高5.932米,翼展14.70米,机翼面积62.0平方米。

  重量及载荷 空重16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2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0000千克,内载燃油9400千克,最大武器载荷60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空)M2.35,(海平面)M1.1,失速速度200千米/小时,滚转率270*/秒。起飞滑跑距离450-650米,着陆滑跑距离620米-650米。实用升限18000米,作战半径1500千米。航程3680千米。限制过载(实用)+9.0g。

  苏-30MK战斗机

  俄罗斯生产的SU30MK歼击轰炸机也拥有类似F15E那样的精确攻击能力。同时还有在防区外发射制导导弹的能力。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使用了大量的激光制导炸弹,以瘫痪战略军事目标。使用SU30MK发动类似攻击时的武器包括KAB500KR五百公斤级电视制导炸弹、KAB500L五百公斤、KAB1500L一千五公斤级激光诱导炸弹、它们由俄“比姆派尔”设计局设计。其中KAB500KR为电视诱导型炸弹,弹头重量360公斤。一般在五十至五千米高度投下,命中误差在四至七米之间,大致相当于B2在攻击中国使馆中可能使用的JDAM。可谓非常准确。使用相同电视诱导系统的1500公斤级别制导炸弹称为KAB1500KR。

  KAB500L/1500L激光诱导炸弹炸弹投下高度一千至五千米,命中误差七至十米,1500公斤级可穿透二米厚的水泥墙,同时还有穿甲型弹头。弹头重量在一千一百公斤上下。其他弹头包括炸药型、炸药穿甲型。KAB系列激光制导炸弹在车臣战争中被以Su25攻击机低空投下,用以攻击要人隐蔽所。

  Kh29T电视制导导弹射程十至十二公里,Kh29TE型的射程加大到三十公里。可以执行防区外攻击任务。重量688公斤。Kh29L为激光制导型导弹,重量657公斤,弹头重量317公斤,射程8-10公里。Kh25ML激光制导导弹射程10-20公里,重量300公斤,弹头重量90公斤。

  SU30MK如果加装APK9电视指令接受吊舱,可以射控远程Kh59M电视制导炸弹。本次巴尔干危机中美军大量使用的AGM130空对地电视(红外)制导导弹射程远达74公里,是美空军实施联合防区外攻击的标准武器。它的使用,使塞尔维亚的绝大多数防空导弹失效。也反应了轰炸模式在21世纪的若干特征。Kh59M电视制导炸弹1991年出现,射程达到115公里,发射高度100-5000米,重量920公斤。弹头分为320公斤的穿甲弹和280公斤的炸药弹头。

  可见SU30MK具备很强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来自苏霍依飞机制造综合体的确切消息表明中国今年开始将陆续购入这一轰炸机。目前尚不知道出口给中国的SU30MK将会配备那一型精确制导炸弹、导弹。但是,由于受到大使馆被炸的意外刺激,中国显然会加强其精确以及防区外攻击的能力。

  性能:Su30MK能够进行空中加油,并保留了Su30空优战斗机的空战能力,使用内部燃 油时的航程达3000公里(Su27S4000公里),经一次空中加油后的航程达5200公里。 最大起飞重量34000公斤(Su27S33000公斤)。新型雷达在对空作战时可同时攻击二 个目标,搜索距离则超过一百公里以上。它某些性能相当于美制F15E。 除了保留Su27S基本型所必备的空战能力之外,可以使用Kh25D/L激光制导空对地导 弹、Kh59M电视制导炸弹或KAB500KR激光制导炸弹、Kh31P反雷达导弹。拥有非常强大的对 地(海)攻击能力。空战武器还可使用俄最先进的R77主动雷达寻导弹。最大载弹量达六 吨。

  Su-33舰载轰炸机

  Su-33舰载轰炸机是俄罗斯为航空母舰设计的一种舰载战斗轰炸机,于1987年服役。

  发动机为两个AL-31F涡轮发动机,翼展14.7 米,长21.9 米 ,高5.9 米 ,空重22500 千克,满载30000千克,最大速度2500千米/小时,航程3900千米,乘员1人。

  武器系统:1 部 30 mm 机炮: GSh-301 (150 rnds), 12枚空空导弹: AA-10, AA-11,空地导弹:ASM-MSS ,AS-12 。

  Su-35战斗/攻击机

  俄苏-35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在苏-27基础上发展的单座全天候战斗/攻击机,主要用于制空和对地攻击。该机为苏-27的高级发展型,改进了机体、发动机、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可以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完全自动地进行飞行模式和武器系统,可以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完全自动地进行飞行模式和武器的控制,电传操纵系统由模拟式换成数字式的,增加了前翼,采用三翼面气动布局,重新设备了前机身,加大了雷达天线,增大了尾锥以安放后视雷达,在其生产型上还将采用“三元”推力矢喷管,但该机仍然没有考虑隐身问题。苏-35原型机于1988年6月28日首飞,1993年早期完成最终测试,1994年9月完成11架原型机和预生产型飞机的生产,预计90年代末期开始装备部队。

  动力装置 2台留里卡设计局的AL-35F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可达137等3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多功能低空地形跟踪雷达,搜索距离距离可达200千米,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可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热成像机载激光指标器、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雷达告警接受机。翼尖有电子干扰吊舱等。

  武器 1门30毫米GSH-30机炮,备弹150发。1个挂架,可以挂装各种导弹、炸弹和火箭等,包括R-27、R-40、R-60、R-73A和R-77空空导弹,KH-25ML、KH-25MP、KH-29T、KH-31和KH-59导弹等。

  尺寸数据 机长22等20米,机高6等36米,翼展(含ECM吊舱)15等00米。

  重量及载荷 空重18400千克,最大武器外挂载荷80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空)M2等35/250千米/小时,(海平面)M1等14/14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000米。航程(内部满油)4000千米,(带空中加油)6500千米。限制过载+10g。

  苏—37战斗机(俄)

  由俄罗斯苏霍伊公司在苏-35基础上研制的双发、单座多用途隐身战斗机。1996年7月首飞。该机靠推力矢量控制喷气发动机,使其具备“超机动”能力。该机最大起飞重量34吨,机长22.2米,翼展14.7米,机高6.4米,最大航程3300公里,最大平飞速度2.35马赫,实用升限18800米,作战半径1400公里。其多用途挂架最多能携带14枚先进的R—77型中程空对空导弹,最大载弹量8000公斤。可以后视雷达与后射空空导弹对尾追目标进行打击。其火控雷达可以同时跟踪24个空中目标,并可对其中8个目标实施同时攻击。

  苏-39攻击机

  俄罗斯苏霍伊公司在苏-25UB双座攻击教练机基础上发展的双座双发亚音速攻击机,1996年首飞,当时称苏-25TM,后来改称苏-39,北约起绰号“白脸熊”。该机装有两台P-195发动机,单台推力44.1千牛。机长15.53米,机高5.20米,翼展14.36米,最大起飞重量20500公斤,最大速度95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2250公里,战半径700公里,实用升限10000米。机腹装有一部“矛”-25脉冲多普勒雷达吊舱,最大探测距离100公里,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两个目标。机载武器有1门30毫米机炮,10个外挂架,可以挂载16枚“旋风”激光架束制导超音速反坦克导弹,还可挂载电视制导、激光制导空地导弹、反辐射导弹、反舰导弹、各种炸弹和火箭弹,最外侧两个外挂点可挂R-73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及R-27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最大载弹量5000公斤。

  米格-25“狐幅”战斗机

  米格-25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一种M数为3的高空高速截击机。米格-25于50年代末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7年7月9日,4架米格-25参加了前苏航空节表演,这是米格-25的首次公开展出。1969年左右开始装备部队,先后出口到阿尔及利亚、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印度等国。西方称它为“狐幅”(Foxbat)。

  从1965年3月16日到1977年10月21日,米格-25共打破和创造了8项飞行速度世界纪录、9项飞行高度世界记录和6项爬高时间世界记录。1973年初,美国空军部长罗伯特·西曼斯曾称米格-25可能是当时“世界上在生产中的最好的截击机”。但米格-25在当时对西方来说还是一个谜。

  米格-25采用了与米格式战斗机传统形式完全不同的新的气动布局,为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式上单翼、双垂尾,而且机身上多采用简单直线外形。1976年9月6日,一名前苏联飞行员驾驶一架米格-25叛逃降落在日本北海道南端的函馆民用机场,为西方揭开米格-25之谜提供了机会。

  米格-25有以下几种改型:米格-25Π,高空高速截击型,主要装备前苏军,还输出到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米格-25P,高空高速侦察型,在机头介电质雷达罩后面开有5个照相机窗口,机翼翼展略减小,翼前缘取直;米格-25y,双座教练型,1975年底首次公开露面,两个座舱分开,各有独立的舱盖;米格-25P电子侦察型,与P型大体相似,但具有较大的侧视雷达,安装在机头两侧较后部分;米-25MΠ,先进截击机型,双座,前后座串置,它是米格-25Π的改型,雷达和机载设备作了改进,可带6枚主动制导的AA-9空空导弹和一门内装机炮;E-266M,改进型,是米格-25MΠ的原型机,飞机改装了推力更大的P-31Ф涡轮喷气发动机,结构也作了加强。

  武器装备:无内装机炮,翼下4个挂架带4枚AA-6空空导弹,内侧两枚为红外制导型,外侧两枚为半主动雷达制导型。也可带AA-7、AA-8空空导弹各两枚。

  尺寸数据:翼展13.95米,机长22.30米,机高5.70米,机翼面积56.20平方米,前缘后掠角(靠近翼尖)40度、(内侧)42度,展弦比3.50。

  重量数据:空重150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36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7500千克,载油量(机内)140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带导弹)M2.8,实用升限24400米,最大爬升率(海平面)208米/秒,作战半径1130~1300千米,航程30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1380米,着陆滑跑距离2180米。

  俄罗斯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1(A.F.MFGOTHM O—21)米格—21,是蜚声四海的著名战斗机,由前苏联米高扬设计集团于50年代初研制成功,原型机试飞于1955年,1958年开始在苏军中服役,至今,至少生产了5000架,并在几个国家中得到仿制(中国仿制型号为“歼击—7”),装备国家近40个,并计划使用到下个世纪初。

  米格—21有如此“旺盛”之生命力,得益于它完美的原始设计和坚持不懈的改进改型。

  米格—21是一种气动外形良好的轻型单座单发战斗机,采用机头进气及带平尾的正常气动布局三角机翼设计。机身采用“面积律”蜂腰形式,机尾安装一台P—11型喷气发动机。米格—21的雷达天线安装在进气口中央的可调节锥体内,进气道前缘很薄,适应了二倍以上音速的高速飞行,气泡形座舱盖的后部带有长长的背脊,并一直延伸到垂尾。

  米格—21的改型多达20~30种,主要有:米格—21首批投产型,仅带2门37毫米机炮,不能挂导弹。

  米格—21]装P—11]—300发动机,带1门30毫米机炮及两枚红外制导的K—13型空对空导弹(“环礁”),是一种昼间战斗机。

  米格—21C^发动机推力提高,是标准的全天候战斗机,取消机炮,挂2~4枚空对空导弹。由于雷达天线放大,进气锥直径扩大40%,并采用了喷气襟翼增升装置。

  米格—21C^M 改装PC21M雷达,可发射K—13或K—5型空对空导弹,恢复安装2门机炮,口径23毫米,外形上背脊加高,内有马蹄形油箱,增加了航程。

  米格—21P 用C]XH型改装的照相侦察型。

  米格—21VTF或C]V 双座教练型。

  米格—21]_C]型的外销型号。

  米格—21C]MA 多用途战斗机改型。

  米格—21M 印度仿制的C]MA。

  米格—21M]多用途改型,1969年在苏军中服役。

  米格—21P]用M]型改装的侦察型。

  米格—21CMT 1971年服役的新型号。

  米格—21J

  (比斯)1976年以后出现的性能全面提高的多用途空战/对地攻击改型。

  米格—21VC和VM 均为不同的教练型。

  米格—21是苏军60年代主力机,最多时同时装备有2500余架,是冷战时代与美国F—104、法国幻影Ⅲ齐名的三大对抗机型之一。

  米格—21与西方同类飞机相比,结构简单,构造轻巧,在不断换装新型电子装置和武器系统而导致总重增加的同时,巧妙地通过扩大机翼面积和发动机推力,使全机推力重量比和翼载荷不变,维持了应有的飞行性能。米格—21最典型的作战武器是一门机炮加2枚空对空导弹(中央机腹下另可挂一具副油箱),因此基本上属于近程截击机。

  米格—21低空性能逊于高空性能,而且航程偏小,不适于对地攻击作战。

  在60至80年代几次局部战争中,都有米格—21的身影,使用频度较高。

  中国仿制的米格—21发展了歼—7Ⅰ、歼—7Ⅱ、歼—7Ⅲ,歼教—7、歼—7A、歼—7B和歼—7M等多种改型,是中国的主战机型,具有机动性好,近战火力强,维护方便等优点。

  米格—21的世界性改良计划正在几个国家中进行,准备延寿使用至下一世纪初。

  米格—21的西方绰号是“鱼窝”。

  米格-29“支点”(Fulcrum)战斗机

  米格-29(MИГ-29,英文写成MiG-29)是前苏联米高扬-古列维奇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战斗机。预生产型飞机于1979年10月首飞,1982年投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任务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摧毁距其200m~60km范围内的空中目标。所以它最适合于空中优势和近距机动空战;其后期的一些型号也可以进行空对地攻击和进行近距空中支援,对付地面上的活动或固定目标。1978年美国的卫星曾从试习基地拍摄到该机的照片,北约一度称之为“拉明”L。后来北约给与的正式绰号是“支点”(Fulcrum)。

  米格—29是与苏—27平行研制的,当时规划这两种战斗将构成一个新的战术航空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确保空中优势并承担所有前线作战任务,包括对地攻击。原设想苏—27重型战斗机在系统中是能满足各种要求的主力机种,而轻型战斗机米格—29则是作为补充的辅助性矾种,但进入设计阶段后,米高扬设计局力求使米格—29多承担任务。因此,到1971年该机已成为一种“微型”前线战斗机。也就是说,米格—29同时具有优秀的格斗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可以单独自主地用于作战,只是作战半径有限。米格—29(代号9)是在米格—23多用途战斗机和米格—25截击机之后研制的。最早的总体方案与后来的米格—31很相似,进气道在机身两侧,中等后掠角的上单翼,双发双垂尾,主起落架为前后串列双轮。以后在苏联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参与下,同时美国F—15、F—16、F—17(F—18的原型机)设计方案的影响, 总体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最后形成了翼身融合体、带边条中等后掠角、双垂尾、机腹进气的布局方式。米格—29没有采用电传操纵,但在操纵系统中装有较先进的CIIY—451自动控制系统。米格—29的l号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这架飞机与批生产型没有多大的区别,随即生产了10架试制批和8架试生产批的飞机,用于进行飞行试验。这19架飞机的代号分别是9—01。9—19,其中2号机和4号机在试飞中坠毁。由于第12架是批生产的首架飞机,所以外国刊物也有将米格—29统称为“9—12”飞机。1982年,米格—29开始在莫斯科和高尔基的工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6月交付部队试用。其装备部队的时间比苏—27早约3年。1988年,米格—29在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公开展出。 1986年开始,先后向古巴、前捷克斯洛伐克、前东德、印度、伊朗、伊拉克、朝鲜、波兰、罗马尼亚、叙利亚、南斯拉夫和马来西亚(米格-29S)等国出口。

  米格—29装有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

  其火控系统包括脉冲多普勒雷达、光学雷达、头盔瞄准具和火控系统计算机,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该机可携带P—27雷达制导中距拦射空空导弹和P—60、P—73红外制导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还可携带57毫米、80毫米、240毫米火箭弹。最大武器外挂量为3000千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动力装置为2台克里莫夫设计局的PII—33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49.39千牛,加力推力81.34千牛。

  米格—29的主要技术数据:

  翼展l1.36--13.965米,机长17.32米,机翼面积38平方米;正常起飞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50O千克;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时,最大马赫数M2.3,实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带副油箱)、2900千米(带1个500升、2个800升副油箱),起飞滑跑距离250米,着陆滑跑距离600米。米格—29YB是双座型,首架原型机于1981年首飞。该型机身加长了0.1米,为安排后座而减小了燃油箱,还取消了雷达。

  米格—29KBII是用早期批生产型改装的舰载机的过渡型,加强了机体结构,主要作为舰载矾飞行员在陆基机场使用的教练机,可用于训练斜甲板滑跳起飞和使用拦阻钩着陆。首架飞机于1982年8月21日首飞。

  米格—29K是1988年6月23日首飞的舰载战斗轰炸机,换装了增大推力的PII—33k发动机。机翼外段可上折,加强了起落架和后机身的结构,加装了减速板、拦阻钩和空中加油装置,可挂4枚反舰导弹和4枚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火控雷达换成新型号的“甲虫”。1989年 l1月21日米格—29K(首次在“第比利斯”号(现改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上试飞,成功进行了斜甲板滑跳起飞和使用拦阻钩着陆。但由于苏联解体后军方经费不足,米格—29K未被采用。米格—29KY是米格—29K的双座型。

  1993年,米格-29CMT出现。米格-29CMT的性能非常接近俄罗斯的第五代歼击机。研制专家称,它的空战能力大约要比米格-29高出8倍,续航能力从2900公里提高到3500公里,战斗载荷也从原来的2吨提高到4吨。米格-29CMT上装备7个具有高速计算能力的电脑,俄罗斯国防部也允许在米格-29某些部位的改装过程中使用西方生产的电子元器件。初步估算这将使飞机机载设备总重量减少近600 公斤,使米格-29CMT能够加大燃料携带量及装配新的雷达设备,可以携挂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及其它一些高精确度武器。  

  米格-29CMT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它可以完成歼击机、截击机、强击机、侦察机及空中指挥平台等多种功能,俄罗斯国防部决定要在 2020年前把150多架米格-29歼击机改装米格-29CMT。米格—29除装备独联体空军外,还出口到其它十几个国家。1991年,俄罗斯空军停止装备米格—29,该机全部转为出口外销并继续出现新的改型。其中米格—29C是1992年公开发表的改进型号,主要是换装了新型号的H—019At脉冲多普勒雷达。该型号生产数量很少。米格—29CM是在米格—29C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型号,主要是增强空对地作战能力。为此,扩展了雷达的对地功能,加挂了Q-29T电视制导空地导弹、KAB—500电视制导炸弹、Q—31A反舰导弹。米格—29CE是出口马来西亚的型号,装备H—019M雷达和P—77中距空空导弹,可同时改击2个目标,还可携带Q—29电视制导空空导弹。

  俄罗斯米格-31截击机(Mig-31)

  前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1976年研制的重型战斗机,是米格-25的改进型。主要用于截击低空的敌机和巡航导弹。最大时速2550千米,实用升限21000米,作战半径15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44000千克。主要武器:8个武器挂架可挂8枚空对空导弹或枚空对地导弹或炸弹。还装有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为200千米,跟踪距离185千米,可同时截击4个目标。

  MFI俄罗斯新型多用途战斗机

  MFI为重型单座战斗机,“鸭翼”式气动布局,带有全动式鸭翼(这是该机重要特征之一),中置三角机翼和v型尾翼;机翼与机身有机融合,前机身横截面呈三角形状,机翼大边条延伸至机头;双垂尾稍向外倾,翼尖略下垂,机头下倾,可使飞行员有良好的视界。这是俄罗斯在设计喷气式飞机时首次运用鸭式气动布局。MFI的气动外形和结构与现在的歼击机有较大的区别。如普通歼击机上有水平尾翼、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和襟翼,而MFI上这种可调翼面达16个之多。飞机可对各种飞行状态和飞行条件做出反应,使其像小鸟一样地飞行。所有这一切都是借助于计算机完成的,给飞行员剩下的只有像普通飞机上的驾驶杆。同时,MFI在开始研制时就确定,未来可作为舰载多用途歼击机使用。

  MFI发动机进气道为可调整的S型通道。在机身、机翼和鸭翼结构中广泛使用了在碳塑料和聚合物基础上研制的复合材料。飞机设计时考虑到了“隐形”技术的要求,机体表面采用吸波材料以减小雷达反射面积。这种材料曾在米格-23机上进行了试验,使其隐身性能提高了10倍。该机拥有优秀的起降性能,正常起飞重量28-29吨,最大起飞重量35吨。MFI不仅可以同时探测和确定多个目标,也像米格-31B型机那样拥有预警机的功能。例如,它在射击6个目标的同时,还可给其它飞机指示目标,使这些飞机不用打开机载雷达便可发射导弹。过去俄罗斯机载雷达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比西方的要大许多,但现在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由俄罗斯航空设备公司研制的新型计算机系统装备在MFI上,它在重量特性上并不逊色于西方的计算机,同时在智能化方面要大大超出。在该机上还安装有新一代多功能液晶显示器。MFI装备有新型综合电子设备,具有超视距多目标攻击能力。该机的航空电子设备包括NIP-NO14型相阵控脉冲多普勒雷达,后视自卫雷达,还有先进的导航和电子对抗系统。该机还使用新型设备以提高飞行员对过载的承受程度,主要由机载系统、新型抗荷服、可调式座椅等组成,可最优化地保证飞行员的安全

  MFI拥有速度上的优势,其最大速度达到2500千米/小时,S-37为2200千米/小时,F-22为2000千米/小时。在航程方面,MFI的航程可超过4000千米,S-37航程为3300千米,F-22的转场航程可达5500千米。在武器配置方面,三种飞机基本相同,都考虑到了隐身问题,将武器配置在机身内部,并且均可在必要情况下在其外部挂架上挂载先进的武器装备。F-22的武器存放在4个武器舱内,在两个侧方武器舱内各存放1枚AIM-9“响尾蛇”导弹,机身下两个武器舱可携带6枚“阿姆拉姆”导弹,还装备了1门20毫米的M612型机炮。S-37拥有比较完备的对空对地作战系统,在14个外挂点上可挂载各种中、近、远程空空、空地和各种精确制导炸弹,并装备有先进的复合式假目标系统,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具有多目标跟踪与攻击能力,能同时跟踪24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8个目标。MFI也可在机内和机外携带各种空空和主地导弹及航空炸弹,可同时攻击20多个空中目标,其攻击能力更强。

  财政问题是制约MFI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该机能否顺利进行飞行试验及成批生产的关键。尽管,俄罗斯国防部不愿透露MFI的研制成本或售价,但估计应为7000万美元。与美国F-22高达1亿美元的造价相比,MFI的成本并不算高,甚至可以说是“造价低廉”。但是,7000万美元的造价对于俄罗斯来说仍然太高。当然,终自制止“1.42方案”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俄罗斯需要此种飞机。俄罗斯军方对MFI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称该型机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歼击机,超过美国的F-22和欧洲的EF-2000。据该机的总设计帅科尔茹耶夫称:“如果使用该飞机对抗英美对伊拉克的空袭,则可以将所发射的包括巡航导弹在内的90%的制导武器在其达到目标之前击落。”此外,该型机有可能成为俄外汇收入的潜在来源。俄罗斯不仅希望将其装备部队,成为其21世纪的重要武器装备,也计划将其出口。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武器出口是俄国防工业的主要支撑点,而航空装备的出口又占其中一半以上。

  S-37"金雕"战斗机

  1997年9月25日,一架白机头黑机身的新型飞机,呼啸着从茹科夫斯基试飞中心的水泥跑道上腾空而起,转眼间消失在莫斯科郊外灰蒙蒙的天际之中。这就是俄罗斯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最新研制的前掠翼飞机—C—37(英译为S—37),绰号为“金雕”。

  尽管C—37还只能算是一种技术验证机,但是由于它采用了前掠翼技术、三翼面设计和隐身措施,以后还将采用矢量控制技术,据专家们预测,它不仅具有较好隐身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而且在机动性能上将超过美国的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F—22,因此如果资金允许的话,C—37很可能成为俄罗斯的第五代喷气战斗机的原型机。俄、美在战斗机划代上有所不同,俄罗斯的第五代喷气战斗机相当于美国的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C—37的首飞成功,意味着俄罗斯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这引起世界航空界的广泛关注; 苏—37歼击机是在苏—27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其性能已远在苏—27和苏—35歼击机之上。

  为了保证 C—37的高机动性要求,他们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之一就是采用前掠式祝翼(另外还有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经研究证明,与后掠翼飞机相比,采用前掠翼设计主要有如下优势:

  大大改善了飞机在机动飞行时,尤其是在低速机动时的气动性能;?与相同翼面积的后掠翼飞机相比,前掠翼飞机的升力更大,其结果可使飞机的载重量增加30%,或者是缩小飞祝的机翼面积,从而降低飞机的结构重量和飞行阻力;

  --减少了飞机的配平阻力,加大了飞机的亚音速航程;

  --改善了飞机低速操纵性能,从而可缩短着陆滑跑距离,

  --机翼气动性能改善,起飞滑跑距离缩短;

  --失速速度降低,在低速飞行时飞机的稳定性提高;

  --不易进入螺旋,安全性能提高;

  --飞机内部容积,尤其是机翼和机身接合部的内部容积增大,既可安装武器,又有利于提高飞机隐身性能;

  --良好的外形既适用于各种任务的需要,又可使飞机在不同速度飞行时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用苏霍伊设计局的说法,C—37“金雕”采用的是“纵向一体化三翼面布局”。从飞机三面图看,前翼、主翼和平尾完全在一个平面上,这大概就是“纵向一体化”的含义所指。这种作法确实也很少见,一般情况是主翼和平尾在一个平面上,而前翼往往高于主翼。前翼的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后掠角超过45度。主翼翼展16.7米,由内外两段组成,靠近翼根的内翼段为后掠翼,前缘后掠角约75度;外翼段为前掠翼,占整个机翼的绝大部分,平面形状为梯形,前缘前掠角约20度,后缘前擦角稍大一些,后缘内侧一半以上为襟翼,外侧为升降副翼。水平尾翼的平面形状为切尖三角形,前缘后掠角很大,约为75度,后缘平直。整个翼面通过从前到后的边条与机身相连,使机翼与机身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升力体。

  C—37的垂直尾翼仍借用苏—27战斗机的设计,采用左右对称的双垂尾,分别由安定面和方向舵组成,略有一些向外倾斜,这样做据说也是出自于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的考虑。C—37的座舱盖也与苏—27基本相同。前风挡类似于美国的F—22“猛禽”,采用整体曲面防弹玻璃,而非传统的框架式结构。这样做不但可改善飞行员的视界,同时有助于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座舱内装备有(或将装备)新型的飞行员生命保障系统,弹射座椅可向后倾斜20度,有利于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这种设计与苏—35飞机很类似,但可能使弹射过程更加复杂。为了便于高机动和大迎角飞行,飞行员驾驶杆可能为短程侧杆式,油门可能为应变传感式。据说具有“超机动性”的苏—37采用的也是这样的设计形式。C—37的起降装置沿用了苏—27K舰载型飞机的设计。主起落架采用尺寸较大的单桃轮,固定在机翼与机身交接处,可向前收入进气道下的机身两侧。

  前起落架为双轮式,可向前收入前机身内。主轮距为4米,前后起落架轮距约8米。在结构上,C—37广泛采用先进材料,尤其是前掠机器几乎全部采用复合材料制作而成,通过合理的纤维铺层克服了前掠翼的“气动弹性发散”问题,庞该说这是苏霍伊设计局在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取得的又一项成果,也是C—37之所以引入注目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介绍,C—37—随机仅机翼使用复合材料达90%,也有资料说是整个机体结构的9O%,总之仅此一项就可使飞机提高有效载荷20-25%,寿命延长0.5--2倍,而材料本身的利用率可达85%,人工制造零部件的劳动强度也降低不少,尤其是可大大减小飞机的雷达特征,提高飞机的隐身能力。美国在研制F—22飞机时所做试验表明,与使用铝和钛合金材料的结构相比,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有更大的作战生存能力,也就是说其结构一般小易被破坏。

  雅克-141

  雅克-141是前苏雅克福列夫设计局研制的第二代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攻击机, 用以取代在“基辅”级航母/巡洋舰上服役的雅克-38a战斗机。雅克-141是一种 中小型航母上使用的舰载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的战斗机,主要执行舰队防空任务 ,也可用于近距空中支援,近距空中格斗和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

  类别 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攻击机

  翼展 10.1米,折叠时5.9米

  机长 18.3米

  机高 5米

  起飞重量 (短距起飞):19500公斤

  航程 (内部燃油):1400公里,(带外油箱)2100公里

  最大航速 (平飞):1.75 马赫

  作战装备 该机装有1门30毫米机炮,翼下有4个挂架,最大载弹量2600公斤, 可挂载aa-10中距空空导弹和aa-11、aaa-8近距空空导弹。

  俄罗斯轰炸机  

  Su-34攻击机

  Su-34是Su-27系列在八十年代末发展出来的攻击机型,原来称作Su-27IB (Istrebitel-Bombardirovshchik)。Su-34被用来在世纪之交代替俄罗斯的 Su-17, Su-24,和 MiG-27的。第一架Su-34的原型机于1990年4月13日试飞,它是从将一架Su-27UB的串列座舱改为并列座舱而来的。第二架原型机则是真正从头开始制造的,并于1993年12月18日试飞成功。Su-34最明显的改进之处是前机身变得平而宽了。机鼻内安装了一种新的用于地形匹配和低空攻击的多制式相控阵雷达。在机身后部的尾管安装了一部NIIP NO-12 后视雷达来监视后方敌机的动静,并视需要引导R-73 近程和R-77中程空空导弹攻击目标。一种侦察改型将在2000年前服役来代替Su-24MR执行战术侦察和电子对抗任务。它将会装备一种先进的机载侦察系统,集成了包括一部侧视雷达,SIGINT, TV,红外,激光,和遥感等系统。舰载机型也在制造中。

  主要承包商: 苏霍伊设计局 Sukhoi Design Bureau 原制国: 俄罗斯 Russian

  机种: 攻击机 乘员: 2 试飞: 1993 服役: 1997

  引擎: 两台Lyulka AL-31MF 补燃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 29,320 lb

  翼展: 14.7 m / 48 ft 3 in

  机长: 21.94 m / 72 ft 高: 5.93 m / 19 ft 5 in

  重: 51,257 lb 空载 / 97,796 lb 最大起飞重量 升限: 59,055 ft

  速度:高空: 2,500 km/h / 1,553 mph 低空: 1,400 km/h / 870 mph

  航程: 4,000 km / 2,485 miles。有空中加油时无航程限制。

  武备: 一台GSh-30-1 30mm 机炮225发炮弹,十一个外挂点 17,635 lb载弹量,包括SPPU-22 23mm 六管炮和140发炮弹, R-77 空空导弹, R-73R 空空导弹, Kh-29/L 空地导弹, Kh-31/P 空地导弹, Kh-59 空地导弹, Kh-59M 反舰导弹, Kh-15PM 反舰导弹, FAB-250ShN/500ShN 炸弹, RBK-500 箔条发射器, BETAB 反工事炸弹, PTAB-1M 反装甲弹/ShOAB-0.5 反步兵炸弹 , FAB-250M/500M 制导炸弹,和FAB-250M1 激光制导炸弹。

  22M“逆火”(Backfire)中型战略轰炸机

  图-22M“逆火”(Backfire)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图-22“眼罩”(Blinder)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改进设计出的超音速变后掠翼中型战略轰炸机,图中的是最新型的图-22M3,外观上主要的改变是改用了切口状二元进气口。图-22M既可以进行战略核轰炸,又可以进行战术轰炸--尤其是携带大威力反舰导弹,远距离快速奔袭,攻击美国航空母舰编队。因此图-22M曾经是美苏之间裁军谈判的主要焦点之一。

  图-22M的研制要从图-22讲起。1959年美国第一代超音速轰炸机B-58开始批量生产,并投入使用。1961年苏联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图-22在莫斯科航空节露面,随后装备部队,仅比美国晚两三年。图波列夫没计局于1955中开始设计图-22,58年首次试飞。图-22有四种型别,“眼罩”A和B型执行轰炸任务,C、D型改作侦察和教练用机。该机装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总推力、升限、航程与B-58差不多,但起飞重最比B-58大,最大飞行速度只有M1.5。“眼罩”A的弹舱可带自由下落式的核弹或常规炸弹。B型弹舱内可带AS-4“厨房”式核巡航导弹。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使用加力起飞,爬升到10000米高度,以90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进;在距离目标500千米时高度上升到12000米,速度增加到M1.2~1.4;离目标180~270千米时发射导弹,然后继续前飞,以制导导弹飞向目标。若使用常规炸弹轰炸,则可以超音速冲刺速度接近目标,在目标上空以高亚音速进行水平投弹,再以超音速脱离。按专家们的评价,图-22的综合作战能力与B-58相差不大,应当说“眼罩”的设计是成功的。反观B-58由于航程短,不能混装多种核武器,也不能带常规炸弹,于1962年停产,总产量116架,不久便全部退役。而图-22约生产厂250架,除装备于苏联空海军外,还出口利比亚、伊拉克等,至今仍有160架左右在使用。

  图-22的两个发动机布局独特,摆在平尾上方、垂尾根部两侧。当然这种布局使得维护发动机相当的困难。因此M型重新设计了大部分机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图-22M和M3实际上是全新的型号,相信苏联军方把他们划入图-22家族仅仅是因为“血缘”和逃避裁军条约的限制。而靠上的图-22要比下面的先进些,安装了空中加油装置。

  图-22主要使用两台Д-15型发动机,单台静推力85.3千牛(8700千克),加力推力120.1千牛(12247千克)。图-22衍生了几个型号,按北约代号排列如下:“眼罩”A轰炸侦察型,可在机身弹舱内带自由落体核炸弹或常规炸弹。由于最大航程只有2250千米,无法执行设计时要求的战略任务。因此生产架数不多,少数服役。后出口伊拉克,并参与了伊拉克多次的局部战争,有战斗损失。“眼罩”B轰炸型,是“眼罩”A的改型,弹舱内可带装核弹头的AS-4“厨房”空地导弹。机头雷达更大,机头上有可部分收入的空中受油探管。曾出口利比亚,在与乍得的战争中曾发挥一定作用。“眼罩”C海上侦察型,有空中受油探管。弹舱门上设6个照相舱门。机头罩改进。部分C型装有电子对抗设备或电子情报收集设备。约60架服役,大多数供海军航空兵使用。“眼罩”D教练型,教练员座舱靠后,位置略高,曾出口利比亚。“眼罩”E电子战/侦察型。头罩改进,并增加了电子天线。

  美国在B-58失败的现实面前并不悔改,又推出了三倍音速的YB-70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方案。60年代初美国公布YB-70的消息后,苏联空军迫不急待的要搞一种新的导弹载机以抗衡,要求采用普通结构和先进材料,最大冲刺速度可达到3000~320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为2000~2300千米/小时,航程达到6000~7000千米。很显然,这些是针对YB-70轰炸机而言的。为此苏联科研单位准备了多个方案,包括由叶瓦奇金设计局后转为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T-4飞机。该机采用先进的钛合金结构材料和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性能优异,但只能装两枚空对面核导弹,难以实现战略攻击任务;加上造价昂贵,有“143吨黄金”之称,因而被中途放弃,仅飞过10次,并创造了几项飞行纪录。

  另一个方案就是后来的“逆火”轰炸机。该机由图波列夫设计局于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69年向外界透露,随后开始飞行试验。70年7月,美国卫星在喀山地区发现了该原型机。图-22M共制造了12架预生产型用于各种试验,生产型于1974年左右开始交付。发动机采用两台NK-25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245.2千牛。机上设备包括具有对地、对海下视能力的搜索雷达、轰炸导航雷达、SRZO-2敌我识别系统及仪表着陆系统。

  图-22M外形最大的特色无疑是其变后掠翼设计。低单翼外段的后掠角可在20-55度内变化,垂尾前方有长长的脊面。机尾有一个雷达控制自卫炮塔,装一门23mm双管炮。机腹弹舱中可挂12吨常规炸弹或半埋式携带一枚AS-4“厨房”空对地导弹,或在翼下外挂2枚AS-4或AS-6“王鱼”空对地导弹,也可在进气道下方挂架上挂12颗500千克炸弹。可作贴地飞行突防,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先进机种。

  “逆火”轰炸机经不断改进,先后发展了A、B、C三种型别,对应的俄罗斯型号是图-22M、M2、M3。“逆火”A(图-22M)为基型,从目前保存在莫尼诺前苏联空军博物馆的样机来看,机头仍有空中加油传感器,可见当初研制“逆火”时就考虑至空中加油的技术要求。每侧翼根有一个很大的主起落架收容舱,影响了航程的延长。据介绍“逆火”A切航程受到限制,仅装备了一个中队。

  以M型为例,我们来看看“逆火”的结构。其悬臂式下单翼为外翼段后掠角可变(20°~65°)的变后掠翼,转轴较靠外,位于最小后掠角时的33%翼展处。这种布局减少了机翼掠动时压力中心的位移,但无法充分发挥变后掠翼的优点。翼套必须兼顾机翼大后掠角和小后掠角构形之间的外形变化,减小了展开时能达到的展弦比,诱导阻力增大,还减小了最大实际后掠角,降低了低空高速区域的性能。机翼掠动段前缘有全翼展前缘缝翼,后缘有较小的副翼。在单缝富勒襟翼前面有一组扰流片,富勒襟翼装于翼套后缘,偏转角达60°,翼套前缘仅简单下垂,无前缘缝翼。机翼很薄,外翼壁板挠性很大。悬臂式全动平尾的前后缘均有后掠角,垂尾上有插入式方向舵。普通半硬壳机身的机翼前的部分为圆形截面,最前端为椭圆形介电质机头罩。大部分载荷均由机身上部中心大梁承担。内部弹舱较小,大部分空间需要用来装机翼承力梁和燃油。机身被分为前轮舱、主电子设备舱,往前是增压的驾驶舱,舱内前后并列共有4名机组人员。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的主起落架为多轮小车式,每侧主起落架有串置排列的三对机轮,轮距不同,主起落架向内收入机腹内。

  大量装备前苏联空海军部队的是图-22M2“逆火”B,该型别飞机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翼展加大,翼下起落架整流罩减小,性能有所提高,只因为受“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影响,拆除了空中加油设备,应当注意的是拆除不等于放弃。最近据一位曾在“逆火”轰炸机基地服役过的士兵说,所有“逆火”飞机基地都备有空中加油探管,如果需要可在1小时内将其安装上去。B型的机腹可半埋式携带一枚射程460千米的AS-4空对地导弹,尾炮塔装有雷达瞄准的一门GSH-23 23mm双管机炮。

  “逆火”的最新改型西方称之为图-22M3“逆火”C,与前者比较又有了新的更大的改进。M3改装了推力更大的NK-321(即“海盗旗”所装的)发动机,加力推力可达到2226千牛。进气道唇口由原来的正矩形(内侧有向前延伸购附面层隔板)改为类似米格-25飞机的楔形进气口,机身也作了重新设计,使之更加流线形,航程加大。发动机尾部喷管处亦作了重新设计。新的动力系统使M3的推重比从M2型的0.33提高到0.4;高空最大速度从M3.65增至M2.05;作战航程从5100千米增加到6800千米,提高了33%。

  在武器装备方面,M2的实际有效载荷,在执行中远程任务时,只能在机腹中央弹舱内装一Kh-22N(即AS-4)导弹;在执行短程任务时,可增加两枚同类导弹,分别挂于机翼挂架上。M3则采用了可换组件式弹舱,至少有三种方式:可装一枚Kh-22或Kh-22N远程导弹;也可装两个自由落体式的常规炸弹挂架;或装新的能携带

  9枚Kh-15P(即AS-16)反辐射导弹的旋转发射架。加上机体外的两个翼下挂架,实际有效载荷的配置形式为2枚Kh-22,加机身弹舱内6枚Kh-15P;或3枚Kh-22(翼下2枚,弹舱内1枚);或10枚反辐射导弹(翼下两组4枚,弹舱内6枚)。另外还可带UPAB-1500激光制导炸弹。由此可看出M3的机载武器更加灵活多样。

  图-22M3的电子设备也有相当大的改善。尤其是机头安装了新的攻击雷达,代替了M2的DownBeat雷达,这可能也是前苏联轰炸机安装相扫天线的开端。新的雷达可进一步改善飞机的低空突防能力,加上先进计算机的配合,可提高轰炸和导航的性能。采用了新的电子对抗措施。进气道改为切尖形造成了某些方向上雷达反射截面积提高的缺点,但由于电子对抗能力提高,其生存力可比M2有成倍的提高。综上所述,新型的图-22M3轰炸机,除速度外、航程,其他指标均大大超出了当年苏联空军提出的要求底线。实际上M3的速度性能已处于现代轰炸机的先进水平,与图-160和FB-111相差无几。

  如果说,图-22M、M2没有“洲际”能力的话,那么M3型已经达到了近7000千米的航程,加上导弹射程和空中加油,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

  到1993年为止,已生产装备各型图-22M飞机497架,包括9架原型机、9架M1、211架M2、268架M3。其中空军210架,装备9个联队;海军航空兵160架,装备8个联队。按地区分,部署在俄罗斯境内占4O%,乌克兰26%,白俄罗斯15%,爱沙尼亚19%。集中在欧洲部分的飞机总数达315架。

  有报道说目前因为发动机寿命短、缺乏备件等原因,图-22M轰炸机只有30-40%具有战斗力。实际上这也是俄罗斯各兵种都要面对的紧迫问题。自1992年,“逆火”在英国范堡罗国际航空博览会和莫斯科国际航展首次出现以来,“逆火”已加入到世界军火市场的竞争行列。据西方有关人士分析,在当今世界日益走向多极化,局部地区军事冲突不断发生的形势下,“逆火”轰炸机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图-22M3的潜在买主有伊朗、印度和朝鲜等。他们还设想,如果伊朗装备这种轰炸机,其威胁区域可包括伊斯坦布尔、特拉维夫、开罗等大城市,以及整个波斯湾、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拉伯海北部等地区。当然这只是西方军事家的想象,但可看出“逆火”的作战范围很大。

  既然俄罗斯已经把“逆火”推向市场,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西方刊物介绍,俄罗斯已经与伊朗签订协议,将向伊朗出口大量武器装备,总价值达20亿美元,其中包括12架“逆火”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和其它先进作战飞机、导弹与飞机零备件等。已有几架在缓慢的秘密交货中。而俄空军尽管经费拮据,仍希望用新的苏-34替代图-22M各个型号,同时将少量的M3型改进到M5的新型号标准。

  图-22M技术数据:

  翼展: 全展开时 34.28米/112ft6in 全收拢时 23.3米/76ft6in

  机翼面积:175.80平方米(65度后掠角) 机长: 42.46米/139ft4in

  机高: 11.05米/36ft3in

  总重: 119,048lb 空载 278,660lb

  最大起飞重量升限: 43,635ft

  速度: 高空 2,000千米/小时 1,242mph 低空 1,050千米/小时 652mph

  高空续航速度:900千米/小时

  作战半径:2200千米(高空,部分时间超音速)

  最大航程: 12,000千米/7,456miles

  实用航程:7000千米

  实用升限:13300米

  限制过载:2.5G

  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

  (图)-95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四发远程战略轰炸机,其设计要求是具有穿过北极攻击美国本土军事基地和设施的能力。这种飞机有多种改型,除能执行重要的战略攻击任务外,还被用于执行照相、电子侦察、海上巡逻及反潜等各种任务。

  北约给予Tu-95的绰号是“熊”(Bear),该机于1951年开始研制,1954年首次试飞,1956年交付使用,到停产时估计共生产了300架左右。Tu-95飞行速度慢、自卫能力差,故只能袭击无防空力量的目标或夜间使用电子干扰设备进行偷袭。

  Tu-95采用悬臂式后掠中单翼,机身细长,翼展和展弦比都很大,平尾和垂尾都有较大的后掠角;机翼上装有4台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14975马力,每台发动机驱动两个相互反转的直径5.6米的螺旋桨;该机的自卫武器是装在机尾和机腹的自动火炮。

  Tu-95主要型别如下:

  “熊”A 基本型,机头下装颏式雷达罩,可携带两颗核弹或各种常规炸弹,装有附助着陆的减速伞。

  “熊”B 机头雷达罩加大,增加了雷达设备,可携带AS-3和AS-4大型空地导弹,有空中受油设备。

  “熊”D 电子侦察型,在机身中部下面的大型泡形整流罩中装I波段地面搜索雷达,为远离目标的舰上和机上的导弹发射人员提供目标的方位和种类等情报,以保证导弹精确制导和瞄准,机上没有进攻性武器。

  “熊”F 反潜型,又称Tu-142,机身下的I波段雷达的位置比D型要靠前且体积较小,机身后部设有两个装声纳、鱼雷和武器的弹舱,其中一个占用了原后机身上、下部炮塔的空间,因此尾炮塔即成为唯一的防卫武器。

  “熊”H F型的改进型,又称Tu-142K,该机的机头雷达罩更大更长,可携带10枚远程巡航导弹,其中6枚挂在弹舱内的旋转发射架上,其余4枚挂在机翼根部。

  “熊”J 通讯中继机,机上有超低频通讯电子设备,保证核潜艇与司令部之间的联络。

  图-160战略轰炸机

  图—160是一种多用途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不仅能以亚音速、低空突防进行攻击,而且可以在高空、超音速(M数大于1)的情况下作战 。携带巡航导弹和近距攻击导弹时,能够对预先确定坐标的目标进行核打击,在今后装备了高精度常规精确制导炸弹后可以攻击机动目标或战术目标。还打算在机身下挂载一种采用固体燃料的三角翼火箭运载装置,它可以把300至500千克重的载荷发射到500至700公里高的轨道;把50至150千克重的载荷发射到1000公里高的轨道;把120至220千克重的载荷发射到同样高的轨道。

  "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海盗旗”轰炸机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冀身融合体设计,机翼为变后掠翼;装4台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成对地装在机翼下靠近飞机重心的两个发动机短舱内;十字形尾翼;武器舱位于机身中部。“海盗旗”的总体气动布局与B—lB极为相似。相似的总体布局表明,两国设计者均想通过采用同样的办法来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将轰炸机航程远、续航时间长和武器载荷大的特点与低空高亚音速和高空

  高超音速突防能力结合起来。从FB一111、“逆火”到B-1B和“海盗旗”,变后掠翼布局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

  然而,“海盗旗”与B—lB却又有很大的区别。“海盗旗”大约比B—lB大20%。它的翼展(平直状态)55.75米、(全后掠)33.53米,机长53.95米,机高13.72米,冀面积370米2;而B—lB的翼展(平直状态)41.67米、(全后掠)23.84米,机长44.81米,机高10.36米,翼面积181.2平方米。“海盗旗”的机冀平面形状(后掠角,展弦比,枢轴点间距与翼展的关系)与B—lB的差别较大,而类似“逆火”轰炸机。 然而,“海盗旗”与B—lB却又有很大的区别。“海盗旗”大约比B—lB大20%。它的翼展(平直状态)55.75米、(全后掠)33.53米,机长53.95米,机高13.72米,翼面积370平方米;而B—lB的翼展(平直状态)41.67米、(全后掠)23.84米,机长44.81米,机高10.36米,冀面积181.2米2。“海盗旗”的机翼平面形状(后掠角,展弦比,枢轴点间距与翼展的关系)与B—lB的差别较大,而类似“逆火”轰炸机。

  “海盗旗”的发动机的推力也大大超过B—lB。四台HK—32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分别并列安装在靠近机身的两翼下,单台(加力)推力245千牛(25000公斤力)。B—lB装备的是通用电气公司的F101-GE-102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8000公斤,加力推力13608公斤。“海盗旗”4台发动机所产生的最大推力,相当于B—lB开加力时的推力;开加力时的推力比B—lB大65%。“海盗旗”的推重比为0.32,而B—lB的为0.3。“海盗旗”的正常起飞重量285000公斤。这大大超过B—lB最大起飞重量(加满油,挂满弹)216370公斤。“海盗旗”的翼裁荷为770公斤/平方米,B—lB为810公斤/平方米。机身下部有两个武器舱,可携带巡航导弹、短距攻击导弹、核弹、常规炸弹和鱼雷等多种武器。最大起飞重量275吨,最大着陆重量155吨,最大有效载荷40吨。

  主要机载设备有齐备的火控、导航系统,有能够在远距离预先发现地面和海上目标的预警雷达,光电瞄准具,地形跟踪系统,主动和被动的电子对抗系统和空中加油系统等。飞行操纵采用中央驾驶杆式,驾驶舱内的仪表设备有传统的,也有机械电子式的。在机舱内还有休息室、厕所和食品加热柜等。中央翼翼盒前面是一个长12米的超长武器舱(B—lB的武器舱长度为9.35米),后面是一个长7.6米的武器舱。两舱均可容纳一个能发射6枚AS—15“撑竿”亚音速空射巡航导弹的旋转发射架。AS—15导弹1984年开始装备部队。这种导弹在设计上酷似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它既能装核弹头攻击坚固目标,又可装常规弹头攻击战术目标。它使“海盗旗”能够在防空火力圈外安全地发射武器。前舱除装载AS—15导弹外,还可以装裁几枚百万吨级核炸弹。据说,“海盗旗”还可以装载AS—X—19超音速空射巡航导弹。

  俄罗斯直升机  

  卡-29舰载直升机

  研究背景:

  从卡一29、卡一27和卡一32三型直升机的外型、尺寸、动力和重量等指标都基本相同上看,这几型直升机可以认为是按一机多型的思想研制的,其中卡一27(具实编号也许是卡一28)是舰载反潜型机,卡一29是舰载两栖战斗兼运输多用途型机,而卡一32则是可舰载的运输(亦可民用)型机。一机多型或一机多用的设计思想和作法,目前已在全世界被广泛采用,卡一27系列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型号之一。此种设计思想和作法之所以得以推广,原因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是,现代高性能飞机和直升机的研究时间已长达10—15年:费用也很高,同时研制和采购多型飞机或直升机,连美国和独联体也难以承受,只能设法将多型机合并成一型机来发展。于是,在美国海军出现了F/A—18、在美国空军出现了F—15E和在独联体海军出现了苏一27K这样的双用途战斗机。

  原因之二是,有些不同用途的飞机或直升机,设计时对其飞行性能、机体尺寸、结构和动力等方面的要求十分接近,存在合并发展的可能性,卡一27、卡一29和卡一32就是这样。不过究竟是采取一机多用的作法好。还是采取一机多型的作法好,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卡一29的主要打击对象之一,是对方的地面和水面目标,其作战范围基本上是近战(在五视范围内),可能受到对方地面和水面大量对空射击武器的打击。为保证应有的生存能力,卡一29在乘员的下方、例方、后方甚至前方的部位都设置了坚厚的强力表甲。前苏联军队在阿富汉作战的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这样直升机显然会增大机体重量,减少燃油或载重量,对执行反潜任务和运输任务是不利的。尽管卡一27和卡一32与卡一29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不能完全使用相同的机体,在设备(合武器装备)方面也有很大差别,所以采用一机多型的做法比较合理。

  卡一29和米一24这两型战斗直升机大约都是在6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的,前苏联为什么要搞两个型号呢?明显的原因之一,是米一24太大(长达21.35米)、难以进驻一般战舰,作为舰载机显然不如卡一29。而在陆上作战对直升机的尺寸没有太严格限制,米一24是原苏联陆军米一8直升机的后继机,不但便于掌握,且速度比卡一29快,更适合于空战。60年代末,美、苏处于严重的对峙状态,包括发展新式武器装备在内的军备竞赛十分尖锐。加强海军陆战队的两栖作战能力,也是当时很受苏联海军重视的建设项目之一,这就需要两栖战斗直井机。卡一25需要更新换代的后继机,海上舰艇编队也需要垂直补给工具,这样,作为一机三型之一的卡一29也就与其他两型直升机应而生生了。

  技术特点

  为了便于了解卡一29的技术特点,不妨将其与同时期陆用的米一24作一些比较。这两型直升机有不少共同之处,如都用2台2200马力的TB3—117型涡轴式发动机;反坦克导弹的数量都是8枚;机炮都是30毫米且备弹都是250发;无控火箭口径都是80毫米且备弹都是80发4两座挂箱式机炮口径都是23毫米;乘员都是2人。但是,这两型直升机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如旋翼直径,卡一29为15.9米,米一24为17.3米;机长,卡一29还是15.9米,而米一24为21.35米l卡一29的起飞重量为21吨,米一24力21.2吨,卡—29的静升限为3700米,而米—24只有2000米;卡一29的航程为440公里,米一24为450公里 l卡一29垂直过载为2.0G,米一24的垂直过载为1.8G;卡一29外挂的转运载重量4000公斤,米一24仅为2500公斤。作为舰载直升机,卡一29不仅载重能力和静升限大大超过米一24,而且其高温、高原性能也要好得多。

  卡一29直升机的型式为共轴双旋翼,同样动力条件下,旋翼直径就比米一24单旋真的直径小得多,非常适合进驻空间较小的舰艇。同时,卡一29的反转双旋翼可相互抵消使直升机打转的力矩;不需要平衡用的尾桨;使其全机尺寸大大缩短;不需要使直升机平衡而消耗发动机的功率,在速度为120一130公里/小时的效率可达0.65—0.70.而有平衡桨的直井机只能达到0.50一0.60。机上的共轴双翼可使运动时所引起的振动互相抵消,其振动水平很低,对瞄准和准确射击十分有利;可延长机体和设备的寿命;对减轻乘员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也大有好处。

  卡一29的尾部是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可用脚蹬操纵直升机绕其垂直轴线原地转圈,在静升限上亦可进行.这在世界上战斗直升机中是绝无仅有的。主管设计师格里高利博士认为,这将有利于提高机动性和保证在极限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对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攻击阵位、并实施精确的射击都十分有利。他还认为这可使直升机在退出攻击时和与敌人接近的时间缩短3—5倍。

  同米一24一样,卡一29也有强力装甲。能保证其在作战中有足够的生存能力。机上乘员为并排双座.从而压低了直升机的侧面尺寸,不仅减小了侧面被弹面积,而且有利于两名乘员的动作协调,米一24的乘员是前后串座,不仅侧面尺寸较大,而且乘员问的协调动作可能也不如卡一29方便。卡一29的乘员距旋翼轴线特别近,直升机绕轴线转动时,乘员会感到是在绕着他自己的身体在转动,不过据说还不会产生不方便的感觉。卡一29是4条“腿”,且重心低,整个直升机显得很低矮,因此防倾倒角比3条“腿”的要大,稳性更好,抗舰艇摇摆能力较强,很适于舰载。该机还可在海面上迫降。在载舰的飞行甲板上,设有“鱼叉”装置或“拉降”装置,外观上只能看到十字交叉的绳索,十分简单,但据称很有效。

  卡一29被称为“舰载战斗--运输直升机”,因为其有一定的搭载能力,机上设有绞车,可吊载300公斤(不是西方常用的270公斤)物资。机内可运送16名海军陆战队队员或10名伞兵,也可内装2000公斤或外挂4000公斤物资。

  据报道,卡一29装备有先进和完备的观察通信和火控设备.(包括激光测距仪),可在昼夜复杂的气象条件下活动。武器装备除前所述的还可携带口径为7.62毫米的活动式机枪,备弹1700发。卡一29只比起飞重量为4000公斤的法国“海脉”直升机略大一些(“海腺”直升机的机长为13.29米),但起飞重量却为“海膝”两倍之多。此外,卡一29的最大外挂重量也为“海脉”的2.5倍(“海脉”为1600公斤),而乘员与“海脉”一样都是两名。由此可见,卡一29的作战效能要比“海脉”高出一大截。卡一29的尺寸虽然比“海脉”大一些,但机翼折叠后,长宽都与“海脉”相当。只有机体高度比“海脉”高出一米。这对藏舰机库中央部分的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战使用问题

  作为海军陆战队的两栖战斗--运输直升机。从作战角度来看,卡一29是以攻击地面目标和水面目标为主要任务;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近距空战能力。此外,卡一29也具备运送兵员和作战物资的能力。因此其基本作战使用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实施补充侦察。对已粗略侦察的预计登陆地域,进行上陆前的详细、周密的补充侦察,彻底查明当前最实际的情况,为登陆指挥人员随时提供登陆地域有关情报。

  参加火力准备。对预计实施登陆地域,协同其它航空兵兵力.进行航空火力准备。攻击、摧毁敌在登陆地域附近的各种重要兵器和阵地,消灭、杀伤孜有生力量。

  运送并掩护登陆兵力(含所需武器、弹药、器材和物资)抢占登陆场地。

  突击火力支援。对已离开飞机或直升机集合展开战斗活动的陆战队或其他登陆兵力,实施及时的航空火力支援,压制、消灭敌方抗登陆反击兵力的反击行动。

  掩护登陆兵力撤退上船。如登陆行动失败或登陆兵力难以在登陆场地立足,卡一29可装载登陆兵力撤回登陆运输船只,并可担负火力掩护任务,阻挡敌方各种兵力对己方登陆兵力的追歼。

  卡-50"噱头"/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

  西方军事家情报界早在八十年代前期就知道当时的苏联在研制—种性能卓越的共轴反桨式攻击直升机,由于苏联的严格保密,一直不为外界所知。3年前,美国国防部获得一张该机在空中飞行的线条轮廓模糊不清的照片,细节不详,西方军界把它称为“噱头”。

  1992年在英国举行的范堡罗航空展览会上,这架多年来使外界捉摸不透的新型攻击直升机公然亮相。俄国把这架直升机称之为“狼人”,编号卡-50。卡—50令西方军界刮目相看,毕竟有它独到之处。它是美、苏军备竞赛的产物,并夺得了直升机的三项世界第一:第一种单座攻击直升机;第一种共轴式攻击直升机;第一种采用弹射救生系统投入现役使用的直升机。

  军备竞赛的产物

  早在70年代初,美国决定利用他们在越南战争中获得的经验,研制一种新的战斗直升机,并公布了AH—64先进攻击直升机的若干技术要求。相比之下,当时的苏制米—24武装直升机的档次要低得多,苏联认为有必要研制该机的后继机。

  AH—64的原型机1975年9月首飞,1977年1月开始为期56个月第二阶段研制。1977年12月,卡莫夫设计局向苏联当局提出研制一种新战斗直升机,并以AH—64为假定作战对象,提出了首批技术要求。1980年5月完成了模型样机的评审,定下了设计方案及各项设计指标。1982年6月17日,卡—50原型机进行首飞。10年后,卡—50首次公开展出。

  虽然卡—50的设计思想是要在战场上与美国AH—64攻击直升机比个高低,但是,由于全球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卡—50则首先要在市场上与AH—64决一雌雄。在市场上的首次大战就发生在卡—50的首次展出地—英国。英国陆军需要117—130架攻击直升机,卡莫夫没计局用采用英、法联合研制的RTM—332涡轴发动机,以比竞争对手便宜30%的价格优势的卡-50与AH—64展开竞争,但在政治、后勤保障等多种原因下败北。

  卡—50也是前苏联国内卡莫夫设计局和米里设计局的米—28竞争的结果。据目前所知,这种同时研制两种同量级、同水平的军用直升机,并展开竞争,而且又都批准投产,在前苏联也是首次。

  单座攻击直升机

  单座歼击机已经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了。而在直升机领域中,单座即仅有一名驾驶员的攻击直升机确是前所未闻。而只有一名驾驶员的卡—50的问世掀开了直升机历史新的一页。驾驶员不仅要驾驶操纵直升机飞行,还要搜索、跟踪目标,并发射反坦克导弹实施攻击。在80年代,美国陆军曾提出过在轻型直升机计划(LHX)中采用单座方案,做过一些试验和试飞,最终还展放奔了。

  LHX计划的产物—RAH—66侦察攻击直升机仍然采用的纵列式双座布局。卡莫夫设计局从书—50上马一开始,就采用单座攻击直升机方案,主要目的是要较大幅度地减轻机体重量。该局总设计师米哈耶夫认为:如果一个驾驶员能同时胜任驾驶和攻击任务的话,卡—5O就会在与米—28的竞争中获胜。

  苏军米—24在阿富汗战场的作战经验表明,在20-50米低空接近目标时,只能由驾驶员操纵与导航,在这样的高度上飞行,射击员/副驾驶员不可能帮助驾驶员操纵直升机。借助机载自动地图显示器,在平地上空35—70米高度飞行时,驾驶员可发现4公里外的目标。在起伏丘陵地上空飞行时,高度升高到100—245米高空,同样可以发现4公里以外的目标。在这些高度上,驾驶员既完成操纵直升机又完成瞄准目标是毫无困难的。

  卡莫夫设计局认为,新攻击直升机卡—50应采用不同于米—24所使用的作战战术,主张对有护航直升机护航的、配合防空火炮和导弹的敌坦克群坚决进攻。为此,它应与侦察直升机一起作战,或与地面控制员/目标识别员—起作战。

  俄罗斯陆军航空兵司令巴甫洛夫中将对卡—50的自动化程度和单驾驶员方案很赞赏,认为该机的火控/飞行燥纵系统能显示所有必需的飞行状态数据和机上各系统工作的数据,还能显示从侦察直升机通过无线电数据链传来的数据。该系统能使一名驾驶员操纵飞行了并发射各种机载武器。

  共轴反桨

  卡莫夫设计局采用共轴式旋翼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共轴式旋翼布局成为该局与米里设计局的米—28竞争的主要筹码。因为卡—50和米—28都得采用两台TV3—117VK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640千瓦(2200轴马力),都得采用前苏联国内生产的机载电子设备。不同的是卡莫夫设计局采用的是共轴式旋翼布局,而米里设计局采用的是单旋翼/尾桨布局。共轴式布局的主要优缺点如下:气动特性对称,机动性好。在使用相同发动机的情况下,两副共轴式旋翼的升力比单旋翼/尾桨布局的旋翼升力大12%。共轴式旋翼气动力对称性显然优于单旋翼式,不存在各轴之间互相交连的影响,机动飞行时易于操纵。改变航向时,共轴式直升机很容易保持直升机的飞行高度,这在超低空飞行和飞越障碍物时尤其可贵,对飞行安全有重要意义。

  模块式的结构,及方便的维护无尾桨结构。苏军在阿富汗的作战经验表明,作战中损失的苏军直升机有30%与尾奖有关。主要是:尾奖的弹伤或异物损伤;承载的尾梁损伤;长距离的尾奖传动轴系损伤等。共轴式直升机因取消了尾桨,所以不仅和与尾桨有关的损伤无缘,而且也可节省尾桨所耗用的额外功率。

  外廓尺寸紧凑。卡—50和米—28都是可载16枚反坦克导弹的攻击直升机,卡—50在旋翼转动时的全长才16米,而米—28的旋翼直径就有17.5米,其机身长度也有16.85米,均比卡—50的全长要长。外廓尺寸小,雷达识别特征和目视识别特征就小,便于隐蔽;外廓尺寸小,受弹面就小,战斗损伤概率也小。

  弹射救生座椅。卡—50攻击直升机开创了直升机使用驾驶员弹射救生系统的先河。在此之前,直升机的主要救生措施是耐坠措施,通过起落架、机身、座椅的耐坠吸振能力保全机组人员。虽有不少保全了生命的成功例子,但大多数都伤残了。这些措施,驾驶员毕竟仍处于挨摔的被动状态。弹射救生措施则是主动式救生措施,长期以来,直升机一直没有采用,其主要障碍就是它的飞转的旋翼。

  前苏联花费了整整7年研究成功了K-37零零火箭弹射救生系统。该系统装在卡—50直升机上,可在零高度和零速度情况下进行弹射救生。弹射救生程序开始之初,驾驶员起动旋翼桨叶叶根处的爆炸螺栓,使两副旋翼上的6片桨叶脱离桨毂飞走,随即座舱盖脱开飞离座舱,然后位于座椅后背的弹射火箭点火,驾驶员连同座椅一起与座舱脱开并弹离座舱。卡—50的驾驶员弹射救生时,该机须远离友机150米以上,否则散落的旋翼叶片可能伤及友机。

  不难看出,卡—50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极为重要,它的成败对单座攻击直升机、共轴式双旋翼攻击直升机和直升机采用弹射救生技术的前景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

  卡—52是俄罗斯卡莫夫公司研制的共轴反转昼夜全天侯战斗直升机。在1995年8月的莫斯科航空博览会上,卡莫夫公司拿出了这种直升机的原尺寸模型。1996年11月12日,在乌赫托马直升机制造厂,首次公开展出了以“短吻鳄”这种可怕的两栖动物命名的卡—52的原型机。它参加了当年的莫斯科航展,并在同年举办的印度国际航空博览会上首次对外展出。

  研制背景

  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俄罗斯陆军航空兵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战斗直升机以取代老式的米—24主力攻击直机。为此,从80年代初俄军方实施新型战斗直升机计划伊始,米里设计局就报出了双座的米—28,来与中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卡—50武装直升机展开竞争。为争取军方订货,米里设计局便极力向军方介绍米—28的优良性能和使用可靠性.

  卡莫夫公司则以卡—50的独有特点努力说服军方。虽然卡—50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部分军方人士则对卡—50的作战效能持坏疑态度:

  首先,当今战斗直升机使用的一个特点是,它必须能在大约5米的高度飞行和实施战斗行动,其原因是敌方防空装备的战斗技术性能要求直升机做到这一点。

  军方一直认为,即使有两名机组成员,一名负责驾驶,另一名负责火控系统,实际上要有效地完成这样的任务也有较大难度,更何况卡—50还是单驾驶布局,这无疑会加重驾驶员的心理负担和工作负担,飞行安全性也会大大降低。其次,单座布局不象双座布局那样已经过长时间实战考验。尽管这样,米—28最终也未能令军方感到十分满意,理由是它缺乏在夜战和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作战的需要。为此,两个设计局分别加快了对卡—50和米—28的改进改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卡莫夫设计局推出了卡—52,米里设计局报出了米—28H。

  卡-52简况

  卡—52的最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的驾驶舱,而传统的武装直升机都为串列双座布局。该机采用并列双座布局并非标新立异,它是根据现代武装直升机的驾驶需要和所担负的战斗任务而设计开发的。首先,卡—52是为全天候、全天时、超低空攻击地面目标而设计的。当初,美国在制造F—111、苏联在研制苏—24全天候攻击机(同样为了低空作战)的时候,飞行员和领航员/武器操作员就是并列坐在一个驾驶舱内,这种布局曾被看作是最佳方案,而且已被用到苏—34)新一代歼击/轰炸机上。其次,早在1972年,美国在实施AH—1“休伊眼镜蛇”串列双座布局夜战型武装直升机计划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机组成员最好采用并列布局。所以,卡—52直升机的双座布局并非倒退,而是根据使用需要的一种合理设计,是武装直升机座舱布局的一项创造。并列双座的优点是两人可共用某些仪表、设备,从而简化了仪器操作工作,使驾驶员能集中精力跟踪目标,最大限度地缩短作出决定的时间。

  卡—52采用了卡—50直升机的动力装置、旋翼、垂尾、起落架、武器及一系列机载系统。米里设计局总设计师米赫耶夫说,它有85%的零部件与已经批量生产的卡—50直升机通用。

  卡—52与卡—50的最明显区别是座舱设置了第二乘员位置,这大大扩大了直升机的功能。第二乘员可保障实施侦察或电子对抗,授索和识别远距离目标,能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和任何时间指示目标,并区分目标,协调与地面部队及攻击机的行动,以及执行其它任务。同时,该机保持了卡—50直升机的机动性、武器装备及防护性能。

  尽管卡—52与卡—50的两台发动机一样,但因设置了第二乘员位置,并安装了补充设备,所以其飞行性能多少要比卡—50差一点,升限和爬升率有所降低,员大使用过载减少了0.5Bo卡—52直升机机身前部安装了汤姆逊公司的热视仪,之所以选择法国生产的热视仪,是因为国产热视仪的生产工作拖延的结果。不过,卡莫夫设计局也想向潜在的用户展示:卡—52既能使用俄罗斯生产的仪器、设备,也能配备外国生产的仪器、设备。驾驶舱上部的球状物里,安装有俄罗斯国产的“黄杨”三维光电子定位系统,该系统包括热视仪、电视仪和激光仪。机身右下方的球形陀螺定位仪上,装有带激光测距仪和目标指示器的大功率瞄准头,它能发现并高度准确地跟踪5公里内的小型目标。在旋翼桨毅的上方装有“驽”式雷达。另外,它还装备了电子对抗设备。卡—52驾驶舱内装有4个液晶显示器。首架样机上装的是法国生产的显示器(其中包括一个多功能显示器),投产后,它将安装国产的彩色多功能显示器。此外,还在风挡玻璃上为驾驶员安装了一个显示器。领航员带有头盔瞄准显示器。

  座舱的两名乘员各拥有自己的操纵装置,但两套操纵系统可以联动。在必要的情况下,两个乘员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单独驾驶直升机或控制武器系统。

  卡—52装两台圣彼得堡B-R-克里莫夫科学生产联合体生产的TB3—117BMA型涡轴发动机,其单台功率为2200马力。卡—50和卡—52直升机上安装的BP—80型减速器,还能保证发动机功率的进一步提升。

  卡—52的武器系统与卡—50相似以,装有一门口径为30毫米的2A42型可移动自动机炮,可带炮弹280发。该机炮能水平移动并有限地上下移动。整个机炮系统与BMP-2步兵战车和BMII—3型步兵战斗车、BMII—2和BMII—3型陆战队战斗车的机炮及“铠甲”火箭炮规格统一,可方便地选择补充穿甲弹和爆破弹。卡—52装有一门不可移动的KII—23JI型机炮,口径为23毫米,可带弹250发,在机翼内上的YIIK-23-250型吊舱内。

  其短翼下的4个武器挂架,能挂载12枚“旋风—M”带激光制导和串联战斗部的超音速反坦克导弹,也可安装4个B—8B20A火箭发射巢,每个火箭巢可带20枚80毫米直径的C—8非制导航空火箭;或安装B—13J5火箭巢,每个火箭巢可装5枚120毫米直径的C—13非制导火箭。这些火箭可带各种战斗部,如爆破弹、照明弹等。

  为消灭远距离目标(15公里),它可挂X—25MJI半主动激光制导空对地导弹。也可挂2至4枚P—73型中距离空时空导弹或8至16枚“针—B”。近距离空对空导弹来打击空中目标。

  功能和用途

  1.主要任务是对战场实施空中侦察,使突击直升机群能更隐蔽地采取突袭行动,可大大降低突袭风险。2.攻击和消灭敌方坦克、装甲车辆及地面机械化部队。也可同敌人的低速空中目标作战。3.卡—52被称作“智能”型直升机,它具有最新的自动目标指示仪和独特的高度程序,能为战斗直升机群进行目标分配,以充分发挥卡50战斗直升祝的作用和协调其机群的战斗行动。4.用于飞行员训练。由于两名乘员坐位并排且有自己的操纵装置,所以用于飞行训练和战斗训练十分方便。5.可执行海航任务。虽然卡—52是专门为陆军航空兵研制的直升机,但在必要时,它也可在舰艇甲板安全着舰。

  卡—52的飞行试验原定于1996年l1月开始,但由于要参加当年12月9日的印度航展而被迫推迟。因卡—52有85%的结构与卡—50一样,所以测试的重点将是机载电子设备。虽然它还需要测定飞行性能和进行失速状态试飞,但总的试验量,比起卡—50和美国的RAH—66“科曼奇”直升机来要少得多。预计卡—52将比“科曼奇”直升机先投入现役使用。

  对卡—52的改进改型主要有以下考虑:研究卡—52隐形直升机方案,以降低其对地面雷达的反射截面积;研制较便宜的纯粹的卡—52教练机,以适应用户要求;在卡—52上安装最大功率为2500马力的新型发动机,以进一步提高飞行性能;提高卡—52的武器挂载能力,其中包括挂载作为战斗直升 未来武器的高超音速反坦克导弹。

  “母鹿”——米24战斗直升机

  简介:

  米-24是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研制的武装直升机,是前苏联的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

  机。60年代末开始研制,1969年首飞,1973年装备部队。约有1250架在独联体服役,

  并装备包括阿富汉、越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等国家。现有型别:米

  -24A,早期型别;米-24D,武装型,用于空空及空地攻击,座舱重装甲,武器系统有

  USUP-24机炮,机头装12.7毫米机枪,KPS-53A光电瞄准具;米-24V,类似米-24D,改进

  翼尖发射巢及4个翼下挂架,最多可携带8枚AT-6“螺旋”无线电制导的反坦克导弹,翼

  下挂架可选装 AA-8“蚜虫”空空导弹,类似米-24,但机头换装双管30毫米机炮;米-

  24R,每次可采集6个土壤样本,以供NBC战分析(原子战、生物战、化学战);米-24K,

  在机舱装更大照相机;米-24BMT,扫雷型;米-24生物勘查型,用于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

  季节性水位变化;米-25,米-24D的出口型;米-35,米-24V的非武装出口型;米-35P,

  米-24P的出口型,米-35M,为满足俄罗斯军方最新机动性要求而升级,装米-28直升机的

  旋翼、尾桨和传动系统,减轻了重量,装备新的电子设备。

  总体布局 前三点式可收放轮式起落架,5片矩形桨叶旋翼,垂尾式尾斜梁,尾桨为

  3片桨叶。

  动力装置 2台卡里莫夫TV3-117涡轴发动机,每台功率为1633千瓦。

  武器 一挺遥控4管“卡特林”12.7毫米机枪,储弹量1470发,4枚AT-2“蝇拍”

  式反坦克导弹,多种火箭、炸弹、布雷器,最多可装1500千克常规炸弹,试装AA-8“蚜

  虫”、AA-11“射手”空空导弹。

  尺寸数据 机长(旋翼、尾桨旋转状态)21.35米,机高(至桨毂顶部)3.97米,

  (米-24P)旋翼直径17.30米,尾桨直径3.91米。

  重量及载荷 (米-24P)空重82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12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12000千克。

  性能数据 (米-24P)最大平飞速度335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时,经

  济巡航速度217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海平面)12.5米/秒,实用升限4500米,悬停

  高度(无地效)1500米,作战半径(最大军用载荷)160千米,航程(标准内部燃油)

  5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4小时。

  Mi-28"浩劫"武装直升机

  1994年初,俄罗斯军方向外界透露出一条消息:军方将为莫斯科直升机厂(即原来的米里设计局)研制新型战斗直升机米—28H提供资金。该机俄文编号为MH— 28H,西方资料英文译为Mi—8N.

  米-28的由来

  前苏联70年代研制的战斗直升机米—24,是根据米里的设计思想设计的。60年代末,米里的设计思想是:研制一种以执行作战任务为主、以运送兵员为辅的战斗直升机。根据这一设计思想研制的米—24,与西方同类攻击直升机相比,不仅外形尺寸大,机身中部截面大,而且空机重量也增大。因为米—24 (这里指双型,即米—34II,英文资料译为Mi—24D,即米—24D。)的前机身同西方攻击直升机一样,都有两个纵列式机组人员座舱,而中机身却比西方的攻击直升机多出一个 庞大的运兵舱,里面可以乘坐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运送其它物资。由于运兵舱的存在,机身中部自然就非常宽大,于是雷达反射截面积也大,所以容易被敌方雷达探 测到,也容易被敌方的武器击中。而且,空机重量大,也会影响到直升机的作战机动性。部队多年的佼用实践证明,这样的战斗直升机满足不了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前苏联军方迫切需要一种比米—24小,跟美国的AH—64A“阿帕奇”相似的战斗直升机。这样的直升机将专门执行对地作战任务,不再承担运送兵员的任务。

  军方的要求一提出来,俄罗斯的两个直升机设计局便展开了激烈竞争。卡莫夫设计局很快报出了双旋翼共轴式战斗直升机卡—50,而米里设计局则推出了比米— 24先进得多的米—28。米--28于1982年11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飞行,到1994年2月,全部研制工作宣告完成。同米—24相比,米—28具有突出的优越性。首先, 米—28的任务专门化,只承扭作战任务,即攻击敌方地面装甲目标,对己方地面部队进行火力支援等,不再负责运送兵员,所以不需要庞大的运兵舱。这样机身就变细了,中部截面也就缩小了,于是雷达反射截面积也随之减小,所以有利于降低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概率,提高战场生存性。

  同时,空机重量也减小了,这又有助于提高飞行性能。例如该机机动性就有明显提高,其过载范围为—0.5G至+3G,能表演包括正筋斗、半筋斗反转等特技, 在战斗中,这就有利于摆脱敌方固定翼飞机的追击。米—28的防护比较强,驾驶舱前面装有防弹玻璃,驾驶舱周围有防弹装甲保护,其陶瓷装甲板能经受任子弹的多次打击。即使装甲被打碎,也容易在野战条件下予以更换。两台发动机相互位置离得较远,中间由减速器隔开,可以防止一弹击中两台发动机。在部件配置上也作了 巧妙安排:让不太重要的部件作为屏障,以遮挡和保护关键部件,这样便可在不用装甲的情况下提高直升机的抗弹能力。米—28的武器威力强大,装有口径为30毫米 的机炮,其活动方位角为110度;机身两侧短翼翼下挂架可携带16枚反坦克导弹,射程为800至6000米,这些导弹不仅能攻击敌方地面装甲目标,而且还能破坏敌方的 临时火力点、指挥部等。

  而竞争对手卡莫夫设计局大肆宣传卡—50的新奇特点,说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双旋翼共轴式战斗直升机,第一种单人驾驶战斗直升机;第一种采用弹射救生技术的 战斗直并机。卡—50的新奇特点和卡莫夫设计局的宣传攻势的确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军方支持卡—50的趋势十分明显,为此,米—28处于不利境地。

  米-28N的崛起

  处于逆境中的米里设计局并不气馁,他们也展开了宣传攻势。他们大力宣传直升机单人驾驶无法执行作战任务的道理,有力的证据就是 美国的RAH—66“科曼奇”直升机。在该机研制计划的初期,美国也曾打算采用单人驾驶方案,但是,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单人驾驶不能很好 地执行作战任务,在贴地飞行时更是如此。于是,美国放弃了单人驾驶方案,仍采用了双座方案。美国的的电子系统智能化技术要比俄罗斯先 进多了,都不敢采用单人驾,驶方案,以俄罗斯的电子系统技术水平,怎么能使人相信单人驾驶能够完成作战任务呢?

  米里设计局的宣传攻势不仅动摇了军方对卡—50的决心,也使卡莫夫设计局内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后来,又从军方传来消息说, 军方对卡—50和米—28都不够满意,因为这两种直升机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都比较弱。军方盼望得到象美国AH—64D“长弓阿帕奇”那样的全天候作战直升机。

  于是,两个设计局新一轮激烈竞争又开始了。卡莫夫公司(即以前的卡莫夫设计局)在卡—50的基础上进行改型,推出了具有夜战能力的双座战斗直升机卡— 52,而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即以前的米里设计局)则推出了能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夜战之鹰”米—28N。

  1994年1月,俄罗斯军方作出决定,宣布为米—28N提供研制经费。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的日子好过了,遂加紧进行研制,计划在1997年交付部队使用。 那么,同米—28的基本型相比,米—28N最重要的就是米—28N增加了能保证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各种设备,从而使米—28N成为 全天候作战直升机。同美国的AH—64D“长弓阿帕奇”一样,米—28N旋翼轴上方,也装有能自由转动的锤状整流罩,里面装有毫米波火控雷达。 这种雷达不仅具有探测和火力控制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导航辅助装置使用。所配备的夜视镜以人们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使用方便,但要求 有一定的照明度,所以使用受到一定限制。面前视红外系统不受照明度强弱的限制,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极其黑暗的夜间,也能发现和跟踪目 标。它的作用范围比夜视镜大得多,能发现和识别5公里左右距离上的目标。其视场范围为13度×18度。夜视镜和前视红外系统配合使用,取长 补短,能提高夜间观察和跟踪目标的能力。在米—28N上还装有微光电视、激光测距仪、头盔目标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对观察、识别、跟踪 目标和导航都大有帮助。利用地球物理场进行极值曲线导航的高精度导航系统,能可靠地引导直升机飞行;地形跟踪系统能保证直升机在复杂地 形上空,以10至15米的高度贴地飞行,能及时规避危险的障碍物。

  其次,米—28N还增大了所装发动机的功率。米—28直升机基本型的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640千瓦(2200轴马力),而米—28N则采用 了两台功率更大的TB3—117BM涡轴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864千瓦(2500轴马力)。为此,还为其设计了效率更好的BP—29主减速器。它的 其它方面与米—28基本型相同,性能也基本不变。

  俄罗斯其他类飞机  

  俄罗斯A-50预警机

  二战中雷达在空战和海战中起了巨大作用。战后,人们想到,把雷达送上几千米的高空,能减低地球表面曲度对雷达探测能力的影响,一定大大提高它的侦测能力。50年代中期这一设想几乎同时出现在美苏两国。当时苏联认为这一设想没有前途,搁置了研制计划。美国则几十年努力不懈,它的成果就是令世人瞩目的空中预警机E-3。

  美国的空中预警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预警机在距前线300千米的后方盘旋巡逻,借助强大的雷达系统,监视敌方纵深80千米的空域,同一时间内能扫描600个目标,并跟踪其中的250个,根据以上信息引导其它军用飞机对其中15个目标实施自动截击。机上的电子计算机以每秒75万次的速度处理所获信息。电子计算机中还储存有全世界的地理资料。它的另外一大功能是通讯联络,可在半径500千米范围内,对2000个对象进行自动抗干扰数字通信,因此能有效的指挥这些飞机。E-3还有强大的电子战能力,能有效的压制对方雷达、通讯设备等电子系统。E-3预警机有E-3A、E-3B、E-3C、E-3D(英国空军)、E-3F(法国空军)几种改型。

  当然,空中预警机也有缺点。一些地面无线电干扰可使它不能正常工作。另外亚音速的飞行速度、庞大的外形以及发出的巨大电子辐射,使它容易成为歼击机和导弹跟踪攻击的目标。

  前苏联在这方面沉寂多年之后终于开始奋起直追,但是始终落美国2至3年。80年代初,前苏联空军和防空军装备了第-代预警机图-126,它是在图-95的基础上研制的。为此苏联组建了独立的预警机部队,后来部署在波罗的海。

  70年代末,苏联伊留申设计局以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为平台,加装有下视能力的空中预警雷达,研制出A-50型预警机,作为图-126型预警机的后继机。该机于1984年研制成功,与前苏联的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米格-29、苏-27等一起组成90年代的空中防空体系。其雷达天线罩位于机翼后缘处的机身上部,比美国的E-3A靠前,故前半球视界不如后者,但采用高平尾,后半球视界优于后者。在飞机头部有空中加油受油杆,头锥内装有气象雷达,头锥下后侧雷达罩内估计为地形测绘雷达。A-50取消了伊尔-76的机头领航员透明风挡。机翼上面有凸起的天线罩,估计为卫星通信天线。机身腹部前后两侧有天线罩,装电子对抗监视天线。垂尾根部有辅助动力装置进气口。尾部有天线罩。

  A-50可作为空中雷达、空中引导站和空中指挥所使用。与传统的地面雷达站相比,它除了可以清晰准确地显示目标信号、种类、距离之外,还可以以全景方式显示电子计算机的处理结果,以及己方飞机的综合情况,如机号、航向、高度、速度、剩余燃油等等。

  A-50预警机与各兵种协同演习的经验证明,它是非常有用的。海湾战争期间,前苏联空军飞行员曾驾驶A-50在黑海上空巡逻,监视毗临苏联领空的情况。此间,A-50对从土耳其境内机场起飞的大群美国歼击机、海上游戈的舰船都了如指掌,各种信息历历在目。当时A-50作为前苏空军的空中前哨,源源不断地将各种情报发回大本营。

  A-50与美国的预警机有何异同之处呢?A-50电子设备总设计师、两次苏联国家奖金获得者伊万诺夫说:“从预警 机的用途、编成、甚至机组人员的数目,美苏两家的预警机几乎同出-辙。但是在具体实施预定方案时有一些差别。首先是反映在电子技术水平上,美国预警机上安装的是成套的现成电子计算机;苏联预警机上的计算机是利用混合微电路重新制作,指示器也是按照设计要求重新制作的。A-50在探测目标的距离上、自动引导波道数量上逊色于美国的E-3。但它在地面信号反射背景下对目标的鉴定水平却要略高一筹(主页主人GARY注:苏联佬的东西,无非用大功率弥补性能差距,所以探测距离和分辨率高一点不奇怪。)。另外A-50机上的电子计算机可储存来自人造卫星的情报,并可向地面转发。而据最近情报表明,E-3尚无此种能力。

  记者有幸亲身参与了A-50的第一次海空协同演习任务。谢列布罗夫少校的机组成员(包括记者本人)驾驶A-50从西向东横越苏联,降落在堪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克。按照太平洋舰队空军司令部下达的任务,A-50 将要在两个空域工作,经过一天多的适应性休息,第二天晚上机组接到起飞的命令。A-50飞上堪察加的天空,脚下是岗峦起伏的山地,尽头是广阔无限的太平洋。荧光屏上显现出一连串亮点,那是安克雷季至汉城的国际航线。就在这条航线上,1983年一架韩国的波者客机不幸被击落。演习开始,7架图-22从大陆上起飞,飞越萨哈林、千岛群岛,模拟对海上舰艇部队实施突击(主页主人GARY注:苏联超音速轰炸机常常做携带超音速反舰导弹攻击美国航母的演习啊!!不过这次演习倒是保护水面舰艇)。与此同时,歼击机按照舰队航空兵指挥引导站的指令,从堪察加机场升空。A-50的任务是引导截击机群,起飞拦截。两名操作手用划线器将出现的目标逐一“吃掉”,从而将信息分别存入计算机;对部分歼击机则直接以声音引导。给人的印象是,仿佛空气因飞机的出现而变浓了。乘员们的工作紧张起来。

  在靠近海岸的另一海区,一队潜水艇正劈波斩浪,准备对海上舰队发动攻击。舰队的别-12反潜机起飞迎击,而防空军的任务是:消灭这些反潜机群。A-50的乘员们又担负起引导防空军歼击机的任务。战斗场面在急剧变化着,又一批图-22轰炸机出现了。它们在大海上空机动,突然猛扑向陆上的海军基地和防空军阵地,是“敌人”!A-5O及时发现了它们的企图,并将目标指示数据迅速发给截击机群。A-50的乘员既要为“红军”工作,还要为“蓝军”工作。相邻而坐的操作手抄托欣少校和巴达格夫大尉常常成为“对手”。

  在演习中,空军飞行员们曾驾驶米格-31对在海面上空40至60米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实施拦击(主页主人GARY注:米格-31相对于原型米格-25的一大改进:能拦截巡航导弹)。战果是令人钦佩的。但是没有A-50的引导,他们将一 事无成。A-50飞向科曼多群岛,飞抵公海抵达日本海上空作业,距日本仅80千米。很快几架日本歼击机赶到,尾随不舍。一架“猎户座”飞机两次迎面交叉飞过航线。A-50清晰地分辨出天空中的歼击机、海洋雷达站、海中舰船的不同辐射源信号。A-50预警机的出现,引起了北约各国的严密关切。它们的飞机对A-50进行摄影,对A-50的飞行员施以心理战术--在同一航线上迎面飞来或快速在旁边掠过。A-50驾驶员克留奇科夫有一次在巴伦支海上中险些与一架北约的歼击机相撞。

  A-50也存在很多问题。机舱里挤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和设备,显得拥挤狭窄。应用现代新的科技成果,这些设备的尺寸可以大大缩小。由于机内设备重而大,A-50油箱不能完全注满燃燃油,以防起降时飞机超载。当然,A-50上安装了空中加油设备,然而机首部的受油管实际上不能使用。乘员们无法消除机上强烈的噪音和超高频辐射,他们对生物防护知识知之甚少。机器设备的可靠性未臻完善。在飞行中,工程师不得不来回折腾,把机件从一个舱搬到另一个舱,每次都要拧下支架螺丝,拆下电缆。A-50的15个乘员们工作时往往要在天空渡过很多小时,但机上没有可供乘员们短暂休息的地方,没有洗手间(苏-34就有)。

  “A-50开始批量生产时,除了用现有的伊尔-76运输机改装,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总设计师伊万诺夫说,“至于噪音的排除,并非易事,目前是采取让成员带上甘油充填物耳机的方法。”据航空航天医学研究所的结论,机上的甚高频辐射不高于规定购标准。

  下图是A-50的原型机,伊尔-76上的机头领航舱还保留着。

  以色列曾计划将其机载相控阵预警系统出售给中国,计划中载机就是A-50的改型。但后来由于美国反对,计划被取消。

  维护雷达

  技术数据:

  机长:46.59米

  机高:14.76米

  翼展:50.5米

  机翼面积:300平方米

  最大起飞重量:170000千克

  载油量:846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80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76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1000米

  值勤持续时间:6-12小时

  俄罗斯伊尔-76MT运输机

  伊尔—76M/T军用运输祝是在伊尔—76MII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由伊柳申航空联合体负责改型设计,契卡洛夫航空制造联合企业制造生产。该机采用由彼尔姆发动机股份公司生产的IIC—90A型发动机,机身加长,可运载更多人员和大型货物(如坦克、装甲车和标准集装箱等),可满足更广泛的军、民用空运需要。1995年8月2日,第一架新型伊尔—76M/T由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厂制造完成,并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飞工作从1996年1月份开始,到1996年第二季度结束,随后便获得适航许可证,并开始试生产。据悉,近期该机将交付俄空军进行全面试验。

  俄、乌双方均对新型伊尔—76M/T运输机的投产充满信心,他们认为该机的改进是成功的,将在俄罗斯、乌兹别克和其他国家的军用航空运输队伍中占有应有的地位。在1997年8月的莫斯科国际航展上,很多国家的航空专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对伊尔—76M/T运输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俄、乌国防部和一些国外航空公司已向塔什干联合企业提出了购买此种运输机的意向。

  俄、乌两国之所以对伊尔—76运输机进行较大改进并发展其最新型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原型机伊尔—76虽然载重不小,但货舱尺寸有限,不能满足运载大型货物的需要。例如伊尔—76本来可以装载重达40吨的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但由于货舱限制,如果运输别的物资设备时只能装船吨。为此,经改进设计的新型伊尔—76M/T,全机长53.39米(加长6.6米),货舱容积从321立方米增加到400立方米,可运载人员217人(单层方式,增加72人)、305人(双层方式,增加100人),可装运BMII—3型装甲车3辆(增加1辆)及其它装备和货物,最大载重量52吨(增加13吨)。

  另一个重大改进是换装了四台推力更大IIC-90A型发动机,单台推力156.9千牛(增加39.3千中)。伊尔—76M/T飞机机体加长,载荷增加,起飞重量也增大,要求发动机推力增大这是很自然的。除此以外还有一原因是原伊尔—76飞机用的II—30KII型发动机,噪音和工作时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均已超过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标准,以致于一些国家的机场禁止此种运输机的起降,从而严重影响了飞机的使用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伊尔—76进行改进。相比之下,IIC—90A—76型发动机不仅推力大,而且噪音较小,且有害物质排放量减少,自然被新型飞机所采用。此外,由彼尔姆发动机制造企业生产的发动机还有一优点,那就是经济性好。如果II—30KII型发动机每小时耗油8吨,IIC—90A发动机则只有9吨,燃油效率可增加12.15%。经过换算,在相同条件下其航程可增大15-20%。这对于用户来说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与国外同类发动机相比,该型发动机在价格上也占有优势的,如美国PW2037发动机单价为1080万美元,而PC—90发动机则只有316万美元。

  此外,还对飞机货舱的设备和尾部结构进行了改进。伊尔—76M/T运输机完全可依靠机上装备的绞车和小型电动起重机进行装货和卸货。可运载4个yyK—20型国际标准集装箱或4个yAK—10型航空集装箱,9个yAK-5型航空集装箱或9个IIO—5/6型航空拖架,甚至可以装进去2辆大型公共汽车。由于自身备有装卸运输设备,可摆脱对地面专用设备依赖,提高了飞机独立执行任务的灵活性和野战能力。舱尾结构经改进后,更加方便了物资、设备的装机和投放。货舱和驾驶舱都是密封的,可保证舱内有正常的气压环境,无论机组成员,还是乘坐飞机的空降兵都会感到很舒适。

  从飞行性能上讲,由于伊尔—76M/T的起飞重量增大,其起落性能不如以前的型别,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分别为1600米和1000米,大约比伊尔—76增加了一倍左右。伊尔—76M/T的机翼采用了三开缝襟翼,其目的就在于改善起降和低速性能。据说,伊尔—76M/T运输机上装有库波—3型导航设备和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飞行到世界上的任何地点去执行任务,这一点对于大型军用运输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该机还对座舱的内部布置进行了改进,也配备了更加先进的机载设备,如指针式的发动机仪表改成了两个数字式显示器。

  俄、乌有关人士认为:比其以前的型别,在总体性能和使用效率上,伊尔—76M/T运输机提高了25-30%,同时也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噪音和污染标准,因此,伊尔—76M/T运输机的前景是广阔的,将成为现代空降兵驰骋疆场的新“战马”。

  俄罗斯米格27战斗机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值得留意的是上图这架机所属部队是“近卫军”部队,进气口旁有红旗麦穗“近卫军”徽章。“近卫军”是苏联授予表现突出、功勋卓绝的部队的光荣称号。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为一门23mm GSH-30-6(9A621)加特林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图中米格-27正在降落,打开了尾部减速伞,并且放下了前缘襟翼。

  米格-27的改型主要包括:

  米格-23Б是在米格-23C基础上改进的原型,采用新的机头。可用于白昼袭击敌地面固定目标。装一台AL-21F-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09.8千牛(11200千克)。起飞重量增大,起落架加强,使用低压轮胎。装“背景”激光测距仪,“雄鹰”-23C瞄准器、KH-23导航系统。武器为1门Gsh-23机炮和4000千克的各种炸弹、火箭、X-23激光制导炸弹及K-13空空导弹等。

  米格-23БH是在Б型生产一小批后退出的改进型。装P-29Б-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112.77千牛(11500千克)。采用米格-23M型的机翼,装“雄鹰”-23H导航轰炸系统,增加防弹装甲。大批生产出口。

  米格-23БM和БK。分别于1973年、1974年投产。机载电子设备上得到改进,飞行控制系统中用数字式计算机代替了模拟计算机。

  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改装1门30毫米Gsh-30-6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

  米格-27K是1975年研制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可使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П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

  米格-27M是在K型的简化版本,有一定改进,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

  米格-27Д是将早期型的机体加装上M型的机载设备,共改装了500架,可执行侦察任务。

  米格-27MЛ是M型的出口型,设备简化,1982年开始生产。1986年1月印度组装的MЛ型试飞。1988年印度生产的米格-27MЛ“勇士”定型投产,至1992年生产165架。印度还为MЛ型改装了“美洲虎”攻击机的机载设备,其中包括法国的“阿加芙”火控雷达。下三图为印度的米格-27。

  米格-27M基本数据

  翼展:14.25米/8.17米(最小/最大后掠角)

  机长:17.08米

  机高:5.99米

  翼面积:34.16~37.27平方米

  空重:11908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1796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20100千克

  机内燃油:4560千克

  最大载弹量:4000千克

  最大速度:M1.7(高空) 1350千米/小时(低空)

  升限:17000米

  航程:1750千米(机内燃油)

  作战半径:540千米(带副油箱,两枚X-29空地导弹)

  起飞滑跑距离:950米

  着陆滑跑距离:900米

  限制过载:7.5G




上一篇:世界军火库 [陆军] 意大利
下一篇:世界军火库 [空军] 美国(战斗机)
收藏 意见建议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加油共勉之! 靓仔美女 未来属于你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