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浅析小说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角色技巧
角色技巧: 技巧

  一、逼死的祥林嫂
  (一)初到鲁镇
  在初到鲁镇的描写中,“脸色青黄”说明祥林嫂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手脚都壮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总之,本段运用白描的手法说明祥林嫂那时候比较忠厚老实,年轻,富有生命力的,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的。
  (二)再到鲁镇
  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总之,这段白描说明祥林嫂被迫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过着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的悲惨生活。
  (三)最后来到鲁镇
  “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总之,她守命不成(赎身行乞)、已经走向人生尽头、表现出了垂死之相。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二、冤死的窦娥
  (一)《滚绣球》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本来面目。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
  (二)逼赴刑场
  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侧面: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乎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為有力和深刻。
  (三)三桩奇愿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也是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就文学作品而言,人物形象是指作品中通过刻画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简言之,典型人物形象即指叙事性作品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个性特征。



上一篇:写作中人物的26种构造方法
下一篇:小说写作技巧之人物设定篇
收藏 意见建议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加油共勉之! 靓仔美女 未来属于你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