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人事激励心理

职业商场
商业职场: 老板思维
一 为什么同一刺激素重复使用,会降低效力      

  领导工作中,免不了要对下属进行激励,以调动员工最大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这其中以金钱为最大的激励手段。然而,当集聚团队并鼓舞员工奋勇前进的时候,单靠金钱激励的重复使用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就需要领导者懂得激励的原理。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

  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必然是符合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三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刺激变量是指对机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可以变化与控制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刺激。

  (2) 机体变量是对机体反应有影响的特性,这些都是被视为本身具有的特性,如性格、动机、内驱力强度等。

  (3)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在激励过程中,人的需要和动机属于机体变量,人的行为属于反应变量,外界的目标则属于刺激变量。

  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刺激变量引起的机体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的积极的行为反应的过程,当达到目标之后,经过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往复,延续不断。

  我们一般所说的人事激励是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激发人的需要、动机,使之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追求所希望达到的某一目标的过程中,使人处于持续的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潜在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人的能力是一种潜在力量,只有将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才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个人能力的发挥,取决于其努力强度,而努力强度的大小又有赖于外部对他的激励。如果一个人已经没有任何需求期望,那么任何刺激素对他将是无用的。一定的刺激作用于具有某种需求期望的个人,引起实际反应,从而达到提高努力强度的作用。不同人的需求期望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期望也是不会相同的。“一定的刺激素不断重复使用会降低其效力;没有一组刺激素对所有的人在同一时期内或者对同一个人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同等效力”,这就是刺激手段的可变性原则。因此,在人事管理过程中运用激励手段,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期望,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刺激素。

  如果人经常受到某一激励方式的刺激,就会降低刺激的效果,逐渐由激励变为习以为常的东西,如此也就丧失了激励的作用。

  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或对手的力量危及自身的生存时,可以用不死即生的方法来激励职工,这就是危机激励法。

  危机激励法的具体方法是:其一,必须将目前的危机状况告诉企业全体职工,目的在于使职工有大难临头的危机感。其二,必须有不战即亡的表示,断绝职工的其他念头。其三,激发职工的情绪,使大家无所畏惧,同时也便于大家能齐心协力,爆发出平时没有的力量。其四,寻找危机突破口,将力量集中于此,让大家憋足了劲,一举爆发出来,就能突破难关。

  但是,如果在渡过难关之后,仍然用此方法不断对职工予以激励,就会变成子虚乌有的事情,变成欺骗职工的方式而受到职工的抵触。当然,可以培训职工的危机意识,即使员工不满足企业在本地、本行业中的现有地位,这是十分必要的,这反而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另外,如果一个企业中的奖金制度成为规章制度,即变有没有超额均有奖金,就会逐渐降低奖金设立的初始目的,反而成为腐蚀员工积极性的腐蚀剂。

  美国北部某钢铁厂近来效益不佳,总裁一声令下,每人增发20美元奖金。可是一周以后,效果并未显著增长,某些方面甚至于有所下降。第二周,仍然增发20美元,但是取得的结果更加令总裁震惊不已。他不得不走下去做调查了。原来,第一次增发奖金,由于人人都有奖金,所以大家就认为奖金的发放也就不成为奖励了。甚至有的员工认为,他的工作很重要,而且比别人累,但奖金才20美元,别的职工干活不那么积极,奖金却也是20美元,这奖金的发放反而挫伤了这些员工的积极性。第二次发放,员工认为奖金的发放是应该的,是理所应当的,这就将来奖励变味了,因此仍然达不到好的效果。此时,这位总裁才恍然大悟。

  因此,领导者在实施人事激励时,应该考虑到同一刺激素不能重复使用这一原则,而应该逐渐变换激励手段,达到好的激励效果。     

二 人事激励有哪些基本原则     

  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到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目的,就应该懂得正确的人事激励原则。要在正确的激励原则指导下制定激励措施。

  1. 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类型

  激励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满足人的正当的、合理的需要而实施的行为,因此在制定激励措施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以确实掌握人们的基本需要是什么?满足的程度如何?哪些需要的满足最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起到较好的确效果。不同的人格,其取向也不同。人格类型划分方法很多,主要指内向和外向两种人格取向。内向者态度内向,受追求权力,受社会尊重等需求推动。

  员工不同心理需求和人格取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动机,这就要求管理者针对不同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2. 正确地分析员工的工作动机

  员工的工作动机的强度,不仅取决于他从工作或劳动中获取什么,而且还取决于员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和外在报酬的心理需求的满足感。研究材料表明,员工努力工作可能取决于下列因素:

  (1) 计自己做出的努力能否达到或超出管理目标的可能性;

  (2) 若达到目标,其获得奖偿的可能性;

  (3) 外在报酬满足需求的可能性;

  (4) 工作中满足心理需求的可能性;

  (5) 对这些需求的满足所做的评价。

  3. 满足员工的外在需求

  所有的员工都希望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最一般的最普遍的满足就是工资和奖金,这是外在满足。工资不仅是生活的保障,而且也是社会地位、扮演出角色、受人尊重以及个人成就与权力的象征。工资的激励作用取决于许多具体的条件:①人格特征;②成就需要;③经济背景等。

  4. 注重员工的内在需求

  工作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功能外,还有满足其他心理需求的功能。工作是各种社会需求满足的工具。通过完成工作可以满足社会交往,显示才能,施展抱负,行使权力,取得成就,发挥创造力,获得社会尊重等需求。员工若只把工作看作赚钱谋生的手段,对工作可能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厌恶态度,不会有很高的工作热情。追求心理上需求满足的人,则把工作视为高尚,视为满足自我需求的手段。

  5. 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激励的效果与激励措施的科学合理程度有密切关系。激励措施科学合理,人们的心理接受度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大。激励措施不合理,人们会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感,甚至于挫伤一些人的积极性。激励措施合理的重要条件是要使人员心理上都能接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6. 贯彻人尽其责

  要求人员各尽其力,各负其责,才能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每个人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企业的整体工作就做好了。

  7. 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制定激励措施的重要原则,这不仅可以克服平均主义,避免挫伤贡献较大的人员的积极性,也可以体现脑力与体力劳动,复杂与简单劳动,熟练与非熟练劳动,繁重与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异,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8. 重视社会心理

  一个团体其人员的积极性,不仅与员工的思想觉悟、劳动态度、集体风尚等因素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舆论、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因此,制定激励措施,不仅要立足企业本身,也要考虑社会心理的作用,尽可能利用良好的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心理的消极作用。

  日本的一个青年烟中伸夫,在京都花了3亿日元建了一所“京都贵妇人大饭店”。

  他的经营方法跟别人不同。开业典礼时,他没有招待任何一位同行的领导,他雇用的员工,全是20岁左右的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他对员工们说:“这个大饭店是个可容纳150人的旅馆。员工只有12个人。与国内其他旅馆业一间套房平均有员工1.5人比较,确实够少了。但是我会给你们优厚的薪金。你们自己事实上就是领导。”

  “士为知己者死”。这种不把员工当下人的经营方法收到了显著效果。本来要50名员工才做得好的工作,因为这些年轻人被领导看重,他们都心甘情愿地拼命卖力。因此,12个人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每个月的营业额都在直线上升。

  可以说烟中伸夫赚钱的秘诀就是很好地运用了人事激励的基本原则。因此,领导者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应该按照正确的激励原则去制定,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 常用的激励方式有哪些      

  在激励下属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恰当地运用可以使激励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人事激励的方式主要有:

  1. 目标激励

  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称为目标激励。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称为“诱因”,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一般地讲,个体对目标看得越重要,实现的概率越大。因此,设备的目标要合理、可行,与个体的切身利益要密切相关;要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

  总目标可使人感到工作有方向,但达到总目标是个复杂过程,有时使人感到遥远或渺茫,影响人的积极性。因此要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把总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通过实现几个阶段性目标来实现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可使人感到工作的阶段性、可行性和合理性。

  某输电线路架设队承担了一处山地架设线路任务。由于山高、路险、石多,整个工程对技术和工期的要求都很高,领导根据大多数职工的家属在农村的情况及工程要求,分别设置了两个与职工利益相近的目标:一个是多劳多得的经济目标,一个是“麦子黄了就是工期”的时间目标。尤其是后一个目标,对家住农村的职工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为此全队士气高涨,每天工作达15、16个小时,最后整个工期缩短了一半,工程质量全优。全队高质高效地完成了架设任务,也理所当然受到了领导的奖励。

  2. 奖罚激励

  奖罚激励是奖励激励和惩罚激励的合称。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奖励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惩罚是对人的某种行为予以否定或批评,使人消除这种行为。惩罚得当,不仅能消除人的不良行为,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奖惩都是一种强化手段,奖励是对人行为的肯定,是正强化,属直接激励。而惩罚是对人的行为的否定,是负强化,属间接激励。奖励的心理机制是人的荣誉感、进取心理,有物质和精神需要。惩罚的心理机制是人的羞怯、过失心理,不愿受到名誉或经济的损失。

  奖罚激励的心理过程是通过反馈实现的。奖励或惩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即奖罚分明,是正反馈,奖励或惩罚不符合实际情况,或不公平,是逆反馈。因此,在实施奖罚激励时要尽量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符。

  某地中药厂规定:职工迟到了就罚款。第一次迟到罚款12元,第二次30元,第三次50元,并将迟到情况和罚款情况输入电脑。

  一次,一位女工骑车上班途中摔倒受伤,另一位女工因护送受伤者去医院而迟到了3分钟,罚不罚这位做好事的女工呢?大家对此争论不休。厂长对此的裁决是:其一,迟到一次罚12元,这是制度,不容更改,因而罚款分文不能少;其二,女工做了好事,精神可嘉,所以迟到情况不输入电脑;其三,设立精神文明奖,每次奖励15元。这样赏罚分明,功过清楚,既执行了纪律,又使大家心服,从而起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3. 考评激励

  考评,是指各级组织对所属成员的工作及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和评定。通过考核和评比,及时指出员工的成绩、不足及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让“考评激励”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考评过程中必须注意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设置正确的考评方法,提高主考者的个体素质等。

  4. 竞赛与评比的激励

  竞赛在组织内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竞赛以及竞赛中的评比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重大意义。竞赛与评比的心理学意义是:

  (1)竞赛与评比对动机有激发作用,使动机处于活跃状态。

  (2)竞赛与评比能增强组织成员心理内聚力,明确组织与个人的目标,激发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3)竞赛与评比能增强人的智力效应,促使人的感知觉敏锐准确、注意力集中、记忆状态良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操作能力提高。

  (4)竞赛能调动人的非智力因素,并能促进集体成员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5)团体间的竞赛评比,能缓和团体内的矛盾,增强集体荣誉感。

  美国某家大公司,为鼓励员工,想出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办法:给评比优异者发一块“好家伙”奖章,上面有公司总裁的亲笔签名。每得5块“好家伙”奖章,就可得一个更高的奖励——晋升。

  颁发“好家伙”奖章时,公司不刻意安排专门的场合。授奖仪式简短但很隆重:当某一经理走进门厅并把铃按响时,人们会立刻停下手头上的工作,从各自的办公室走出来,经理宣布公司决定:“本人谨此宣布,公司授权本人向×××颁发‘好家伙’奖章一枚,以表彰他在×××工作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受奖人接过奖章,仪式就此结束。“好家伙”这个奖章名称本身显得颇亲切,甚至带有点幽默感,加上经理的表演风趣,整个颁奖过程妙趣横生,所以职工们不会很认真对待这个仪式,但却都非常在乎这枚奖章,因为这枚奖章意味着公司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事实上,这个公司不仅普通职工渴望获得“好家伙”,就是高级经理同样也热衷于“好家伙”。因此,每位员工都奋力工作以求得到该奖。一位新近荣升的公司副总裁在布置他的办公室时,郑重其事地把第5枚“好家伙”奖章钉在墙上,他望着他的下属,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看惯了‘好家伙’,不挂就感到挺不自在。”

  5. 领导行为激励

  领导者行为通过榜样作用、暗示作用、模仿作用等心理机制激发下属的动机,以调动工作、学习积极性,称为领导行为激励。

  领导的良好行为、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能够有力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

  “军井未汲,将不言渴”,“上有所好,不必甚焉”。如果领导者在每个工作日中仅有两个小时呆在办公室,其余六个小时都在麻将桌上度过,那他就不能要求下属全力以赴地工作,如果领导者兢兢业业,废寝忘食,那他的下属也必能效法而冲锋在前,勇于承担艰巨的任务

  6. 尊重和关怀激励

  领导对下属的尊重和关怀是一种有力的激励手段,从尊重人的劳动成果到尊重人的人格,从关怀下属的政治进步到帮助解决工作与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则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曾驻守西河。有一次他见一个士兵身上生疮化脓,就亲自跪在他身边用嘴为他吸脓,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大哭起来,别人问她为啥要哭,她说:“以前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过脓,结果他父亲打仗时拚命冲锋,死在战场上,现在将军又为我儿子吸脓,我害怕又失去亲人呀!”

  由此可见,企业领导对于下级的关怀,哪怕是微不足道,但却是出自真诚的关心,对于下级都是无穷的激励。因此,翔激励法被人们称之为“爱的经济学”,即无需投入资本,只要注意关心、爱护等情感因素,就能获得产出。

  总而言之,领导者在对下属实施激励的时候如果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 怎样运用期望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   

  期望理论又叫预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H·Vroom)1964年在他写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期望是一种心理活动。当人们有了需要并看到可以满足的目标时,就会受需要的驱使,在心中产生一种欲望。期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力量。期望的概念就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能力和经验,在一定的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既与目标价值密切相关,也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密切相关。一般地讲,人需要有六个条件才能产生被激励的行为:①努力工作导致良好的绩效;②好的绩效导致报酬;③报酬满足一项重要需要;④满足需要的强度足够使人认为努力是值得的;⑤主观上认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足以获得报酬;⑥如果获得报酬的可能性很低,那么报酬应很高。这一理论详细分析了影响动机强弱的具体条件。实现目标对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大小,影响着动机的强弱;实现目标对满足需要的意义、价值的大小,也影响动机的强弱。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即:

  激发的力量=期望值×效价

  期望值个人对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判断

  效价个人对实现目标重视程度,以及目标实现对个人意义的大小

  该理论还指出,效价受个人价值取向、主观态度、优势需要及个性特征的影响。有人认为有价格的事物,另外的人可能认为全无价格。如1000元奖金对生活困难者可能很有价值,而对百万富翁来说意义不大。从公式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效价越大,激发的动机越强烈,激发的力量也越大。期望值与效价其中一个小,激发的力量也相应减弱;一者为零,激发力量也为零。例如:完成某项任务可得到一大笔奖金,当不存在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时,奖金再多,人也不会去积极争取。另外,做一件事对个人与社会都没有意义,即无效价,这种事情,再容易,人也不会去做。对于目标的期望值怎样才算适合?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人才最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如果坐着能摘到,无需去跳,便不会使人努力去做。由此可见,领导者给员工制订工作定额时,要让员工经过努力就能完成,再努力就能超额,这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定额太高使员工失去完成的信心,他就不努力去做;太低,唾手可得,员工也不会努力去做。因为期望概率太高、太容易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成就感,失去目标的内在价值。所以领导者制订工作、生产定额,以及使员工获得奖励的可能性都有个适度问题,只有适度才能保持员工恰当的期望值。

  另外,期望值不仅受个人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同的事件也影响期望概率的大小。有些特殊事件,如升职、加薪等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联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产生较高的期望值。因为受工资、奖励总额与比例的限制,人们的高期望值是不可能都实现的。对于未能实现者,就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挫折感也会越强烈。领导者应早做工作,使大家的期望值保持在适当水平上。适当降温,有利于使员工减轻挫折的打击,保护其身心健康。

  效价受人的价值取向、主导需要和个性特征等的影响,所以同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带来的效价会不同。就一般情况而言,任何人都存在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所以要想使奖励对人产生更大的效价,即产生更大的意义,最好是奖励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奖励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如有的工厂开展生产竞赛,优胜者可免费旅游。这种奖励形式,使员工不仅感到光荣,满足了荣誉需要,又为实现了旅游愿望,且节省一笔开支而高兴,从而对员工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这可能比只发给一笔奖金的效价要大得多。

  宋朝时期,某位将军被派驻边地镇守。他到了边地之后发现守城的尽是些老弱残兵,虽然人人都会武艺,但全都是些花拳绣腿,根本无法打仗。用这样的军卒来防守,根本抵挡不了如狼似虎的金兵,怎么办?这位将军计上心头。他颁布了一条命令,就是用一块银子作靶,凡是射中者,银子便归他所有。自此后,边地军民争以习箭为任,箭术均有提高,个个精于箭术。不久,金兵入侵,边地军民同仇敌忾,把金兵打得抱头鼠窜,成功地守住了边城。

  正是这位将军把军民期望得到银子的心理运用到训练中,便得军民人人习箭,最终达到了守城的目的。作为领导者,也可以将这种心理应用于激励下属的措施中,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 怎样运用公平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ns)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又叫社会比较理论,主要探讨奖酬分配的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亚当斯认为员工的积极性既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也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所付劳动(投入)和所得的报酬(结果)与社会其他的人进行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的报酬(结果)与自己过去的进行比较。如果相当,就认为公平,心理上感到满足。否则就认为不公平,出现心理不平衡,产生不公平感,就可能改变原来的劳动动机、降低劳动积极性。相对报酬的含义可用以下数学模式表示:

  QA = QB

  IA IB

  这里,Q代表收益,I代表投入的劳动,A代表自己,B代表别人或过去的自己。该公式说明,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比较,它们都会使人产生不公平感。一种称为社会比较,即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相比较;另一称为历史比较,即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进行纵向、历史的比较。

  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后,如果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

  公平理论说明,公平是平衡稳定状态,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员工感到心理上的紧张、不安,就会被激励而采取行动来消除和减少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

  上世纪40年代的宝元通百货公司的管理方法是:完全由考核结果来决定提升和受奖。考核的内容包括“意志、才能、工作、行动”四个方面,每半年评比一次,评比的依据主要是组长和门市纠察的日记,在日记中专设“人事”一栏,每天记录售货员在这四方面的表现。组长以上和不属于市售货小组成的人员则由人事部门直接掌握考核。经过这样的考核,职工就有可能由每月0.5元的工资一步步往上爬,一直爬到宝元通“九等三十六级”的顶峰。主任级以上职员就是通过这样的考核逐步提升起来的。这一做法就给人一种印象:凡是能力较强而又积极工作的,在宝元通必有出头之日;凡是考核成绩不好的人,绝无侥幸提升的可能;表现极差者甚至有被辞退或者开除的危险。因为如此,宝元通规定每年将总盈余的31.5%分配给全体职工,在具体进行分配时才没有发生多大的困难,使大家基本上无异议。而在平时工作中,员工均是尽力而为,使得公司效益不断增长。

  充分利用激励制度就可能极大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保证激励制度的顺利执行,就应当像宝元通一样,不唯亲,不唯上,不唯己,只唯实,公平处置。

  公平感与不公平感都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例低于他人时,会产生不公平感;但不同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人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解自慰;有的人认为“比以前强多了”,知足长乐;有的可能理智地提高增加报酬的要求;有的可能发泄不满,谩骂中伤;有的可能要求辞职,另找公平。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减弱组织或团体凝聚力,影响其成员的积极性,降低其贡献。领导者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缩小和消除员工的不公平感。如果结果与投入的比率较低,就应该增加结果,减少投入;如果结果与投入的比率过高,就应该减少结果,增加投入;如果不公平感是因为当事人误解所产生,就应该给予解释和克服。总之,要学会应用公平理论,在奖酬分配上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六 怎样运用归因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   

  归因论也称认知论,它是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的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归因理论最早是在社会知觉的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随着对归因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已超出了社会知觉的范围。

  归因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第二, 社会推论问题。它研究的是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的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 期望与预测。它主要研究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以指导我们的工作。

  归因理论对人事激励与人事管理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归因论,一个人对过去的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得与失、兴与衰是归因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是归因于稳定性因素还不稳定性因素,这是影响今后工作、成功的期和坚持动力行为的关键之一。这也就是说:如果工作中的失败和挫折,被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任务难等内外原因中的稳定因素,就必然会造成人们对今后工作的成功的期望失去信心,也就难以产生坚定的努力行为;相反,如果工作中的失败和挫折,被归因于个人努力不够,马虎大意等于冰稳定性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容易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性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所以,领导者要注意树立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改变人的行为的工作方针,注意对成功者和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尽可能地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

  员工的归因倾向对自身的工作有多大的影响呢?心理学家进行了这样的归纳:

  1. 成功的归因

  若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努力、能力),则会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若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任务容易或机遇),则会使人产生惊奇或感激的心情。若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易、能力强),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若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机遇与努力),则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2. 失败的归因

  若把失败归因于内因,会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难、能力弱),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若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则可能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可见,领导者如果根据归因理论了解人的归因倾向,掌握人的归因规律,就可按一定规律进一步指导和训练人的正确归因倾向,有助于人们正确的总结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著名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员工呢?他曾经说过:“我并不怕对我所做过的任何一个决策承担责任,但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受到污辱,就被剥夺了晋升的机会,那他在今后的企业生涯中,就将失去动力,也就不可能在今后再向公司提出任何建议。但是,要是采取另一种方法,澄清错误的原因,并将它公诸于众,那犯错误的人将会记住它,其他的人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对公司里的人说:‘放手干吧,你认为是对的事就去干吧。如果你出了错误,你可以从中学到东西,只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重要的是要找出原因,这样你就能避免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你追查原因不是为了要毁掉某个人的前途,而是寿命全体员工从中吸取教训,那结果将不是一次损失而是一次有价值的教训。”这就是运用归因理论的一种表现,可以说归因理论的运用对人事激励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七 怎样运用目标激励理论调动职工积极性      

  许多人在做事情之前,总会给自己定下一定的目标。那什么是目标呢?目标是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

  事实上,目标同需要一同起着作用,一起调节着人的行为,从而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目标本身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因此,适当地设备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

  心理学上把目标称为诱因,由诱因诱发动机,再由动机到达成目标的过程称为激励过程。目标作为诱因对人们的积极性起着强烈的激励作用。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使个人的需要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做工作期望得到报酬,各人的理想不同,所期望得到的报酬也会不同。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目标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对所指目标的性质也完全有着根本不同的理解。因此,一个人的努力虽然是受着他的目标也就是期望所决定的,但是不同的人所期望的目标的性质是不同的。一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某种成就,根据这些成就可取得报酬,但报酬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另一种是精神的。不同的人需要的报酬是不同的。有些人“一切向钱看”,有的人更重视精神上的报酬,即劳动成果得到集体和社会的承认。对于个人的目标给予认可后,其目标有了结果,而这种结果以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两种形式反映。

  一个人对目标抱负水平是指欲将自己的工作做到何种数量标准的心理需求。这是个人从量上考虑目标的高低。抱负水平决定了人的行为要达到什么程度。目标又分为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两种,现实目标就是可能达到的目标,理想目标就是最高目标。一个人目标的高低取决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因素。

  领导者应当如何运用目标激励理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呢?这需要懂得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是组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实质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也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形式之一。其过程就是通过上下级一起来确定共同的目标,使员工从中受到激励,而且由大家共同对所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检验实施情况和评价实施结果。目标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手段,又是一种管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组织的上下级人员确定共同的目标并规定所属成员为达到目标的职责范围,同时以此衡量每一单位和成员的成绩。

  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

  (1) 目标的设立。即整个组织设立总目标,下属每个部门再根据总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目标,每个人根据部门的目标和个人情况制定个人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目标管理系统。设立目标时应注意目标要明确具体,目标设置要有广大职工参与,目标要具有挑战性和适度的困难性,还要考虑目标的现实性以及达到人们同意和接受的程度。

  (2) 过程管理。用一套管理控制的方法去实施目标,主要是激励员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去实现个人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组织的目标。同时注意目标过程的反馈,以不断地完善和修订目标。

  (3) 评价结果。对照确定目标定期评定已获得的结果,并讨论未达到目标的原因,为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创造更好的条件,以利于设置新目标。根据对达到目标效果的评价,采用奖惩手段,激发人们为完成新目标努力,提高人们的工作动机、责任感和义务感。

  1984年1月10日,松下公司经理山下俊彦在总公司体育馆宣布了松下电器的经营方针以及未来的经营目标:“松下电器公司要在1986年前完成从家用电器制造转到电子设备制造的综合厂家的改革。它的下属单位—精神机器事业部的销售额,要达到每年递增20%,三年后在同行中特种产品所占比率将由现在的31%,上升到39%。这是一次真正的企业改革,必须舍弃过去,建立新的松下企业王国。”从“单一生产家用电器转到生产综合电子产品”的改革是关系到松下今后能否继续保持优胜的地位的关键,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称之为“昭和61年行动计划”,该计划从昭和58年(1983年)下半年开始作准备,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改革经营体制,简称AC-TIDN计划。A指行动,C指降低成本,T指抓热门商品制造,I指有创造性的经营活动,D指组织机构的重新调整和灵活化,N指创建新的经营体制。达到这些目标的时间定到昭和61年(1986年),故称“昭和61年行动计划”。

  1977年2月,山下俊彦从一名小小董事跳过比他职位高的24名干部,就任松下公司经理。人们对这一令人震惊的交接班事件,至今还记忆犹新。从上任那天起,山下就扎扎实实面对松下公司的新改革。制定了各种策略和方案。比如,在他上任后,到1984年6月为止,将后来的领导撤了19人,只剩下三人,又重新启用了一个20人的新公司内阁,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山下体制。山下毫不隐晦地断言:“‘昭和61年行动计划’不是改变和改善,而是要改革。”山下体制的组成为实现改革目标打下基础。因为他对三年实现改革充满自信,所以才在新年发布会上公开发表具体经营指标数字。

  有可能成为下届经理的现任副经理谷井昭雄和佐久间升二位董事,为推行“昭和61年行动计划”组成了一个特别负责小组,用了半年时间对全公司进行了调查,会见了各事业部长、营业所的干部,走访了各工厂、专卖点,制定出完成计划的初步具体方案。

  为了使“昭和61年行动计划”在全公司贯彻执行,他们制作了录像带到各部门放映。各方面活动都积极地展开了,促进松下企业王国再生的这场大改革的战役已经开始了。正因为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再加有力的宣传,松下企业上下一心,共同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昭和61年行动计划”是一个三年期计划。山下的目标是要在三年内,培养制订和执行计划的能力,以此达到目标激励,跨越式发展的目的。“制定好计划,是完成工作的七成。”——这是在其头脑中形成的卓越见解。要使第一线上的领导人都能产生这种先见之明,认真考虑长期、中期目标,这便是山下俊彦的振兴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使松下公司立于不败之地。         
八 奖励激励应注意哪些原则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良好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使人保持这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奖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正强化。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手段,使用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失效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有时是物质和精神两者合一的。

  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
  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奖励激励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来说,物质、精神奖励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般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但单独运用,效果往往不高,因为它不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2.创造良好的奖励的心理气氛

  奖励在良好的、浓厚的心理气氛下进行,能增强被奖励者产生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并且会对被奖励者产生心理压力,更好地调动其产生智力效应与非智力效应。
  3.奖励程度要与贡献程度相当

  这是奖励的一个重要心理学原则,体现了奖励以贡献为主的原则,使奖励成为导向目标,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4.奖励要考虑个体需要的差异

  同样的奖励,形式不同,激励的心理效应也不同。或者同样的奖励内容或形式,对不同的人,或者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其激励效果也不尽相同。根据需要层次论,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奖励内容和形式,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领导者奖励中应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首先,奖励与惩罚是两个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管理方法。在对好的行为奖励的同时,对坏的行为就要惩罚。奖励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给人带来愉悦、满足的体验。当个人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肯定时,会产生激动、兴奋的情绪,形成强大的工作动机。惩罚是对人不正当、不合理需要的抑制,具有控制与改造人的行为的作用。但它可能损害人的自尊心,因此也容易产生副作用,使受惩罚者产生挫折感,出现情绪低落。有的人对受惩罚的原因不能正确归因,看不到自己的责任,这样还会嫁祸于人,将不满情绪向他人或领导发泄。而且惩罚的反复使用,还会出现受惩罚者破罐破摔,甚至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产生抵触情绪,或弄虚作假、逃避惩罚的情形。这对工作目标的实现与社会环境的稳定,都会带来很坏的结果。

  其次,奖励与惩罚作为一种强化手段,要实施及时。时过境迁,奖励与惩罚所引起的心理效应都会减弱。所以,奖励与惩罚都要在行为发生之后及早进行,才能达到奖罚的目的。

  此外,必须重视奖金发放问题。奖金是用货币表现的物质奖励,它无疑是能满意个人低层次需要的外部奖励。然而,奖金的数值又标志着人的超额劳动的质和量的多少,表现着人的努力程度与能力水平的高低,因而又具有内部奖励的涵义。奖金终究能起到哪种奖励的作用,取决于奖金发放物方法。方法得当可以使它起到内部奖励与外部奖励的双重作用,可以作为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如果方法不当,发的再多也只能起到外部奖励的作用,甚至还会引起人际矛盾,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发挥。

  如何才能使奖金起到激励作用?那就要在分配奖金的过程中与“两头挂钩”,一头是经营的效益挂钩,经营好的,创造超额利润多的可以多提奖,经营不好的,没有完成利润定额的就不能提奖。另一头是与员工个人成绩挂钩,按个人超额完成任务的质量与数量发奖。超产多、质量好的多发,不超产、质量次的不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奖金的本意,即对超额劳动进行奖励,也才能起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作用。这样的奖金,员工不仅将其看成是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保障,而且还从奖金中看到自己劳动的质和量、自己的能力与努力、领导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奖金成了个人成就的标志。这样一来,奖金就成了满足员工低层次需要与高层次需要、外在需要与内在需要的同一物,奖金的激励作用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重庆天府可乐公司总经理李培全由于青年技术员姜永粕研制出巧克力香槟,当年盈利占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因此给他记特等功一次,奖励彩电1部,并任命为科研所所长。如此重奖在重庆市首开先例,成为“爆炸性新闻”,对厂内员工来说,不啻一剂强心针,因此个个奋勇向前,人人急当先进,而要求来该厂工作的自荐、推荐信如雪片般飞来,该厂在随后的各项技术革新中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奖励激励原则如果应用得当就会在企业管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领导者,要善于使用奖励激励来激励员工,这样必定会以一倍的投入换来多倍的收益。         






上一篇:人才流动心理
下一篇:交际心理
收藏 意见建议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加油共勉之! 靓仔美女 未来属于你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