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抽底式结构

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 结构

    这类作品中,小说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叙述一个看起来平平淡淡的故事,而结尾却蓦然抽底,使原本托浮在上边的东西掉了下去。它就像魔术师在摆弄着他那极其一般的、空空的木箱子,突然抽底(或突然揭开遮布),瞬息间变出了一个物件或者活物,使人惊讶不已。这类小说,在结尾时一亮底(抽底),令读者恍然大悟,或者大感意外,或者大吃一惊,再一琢磨,就又体味出这一结局实在情理之中,从而引起震动、深思,或者感动、感慨。我们将这种结构,称为“抽底式”。

莫伯桑的短篇小说《勋章到手了》,开篇写萨克勒门先生自孩童时代起就产生了得到勋章的念头,长大以后也常为此事而苦恼,于是他求助自己的太太去奔走。写到这里,似乎很平淡。妙在结尾处:他终于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勋章。怎么得到的?小说一抽底——在他家的卧室内,他发现了挂着荣誉章的勋表。妻子告诉他,这就是他想得到的。后来,他又发现了掉在地上的议员的名片。于是他欢喜得流出了眼泪。小说抽底,读者已经看明白了,他得到的勋章是由他的妻子和议员发生了特殊关系而换来的。

契诃夫的短篇名作《万卡》,也是“抽底式”。九岁的乡下男孩茹科夫被送到城里的鞋匠家学徒。圣诞节的前夜,等老板和老板娘出门以后,他开始给爷爷写信。他回忆着,叙说着,乞求爷爷将他接回去,因为他在这里人人都打他,而且吃不饱……写完信,装进信封,他把这寄托着期望的信塞进了邮筒。寄了信,万卡就开始了爷爷来接他的等待。爷爷什么时候来呢?“底”已经向读者展示——万卡在信封的收信人地址处写的是:寄交乡下爷爷收。九岁的孩子,并不知道“乡下”只是一个泛指的空间。这就等于说,这是一封没有地址,也没有收信人姓名的信,万卡的爷爷永远都不会收到。品味一下,读者就会明白,万卡的悲苦处境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个“底”一抽开,小说的艺术打击力量不能不震撼读者的心魂。




上一篇:板块式结构
下一篇:板块型结构
收藏 意见建议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加油共勉之! 靓仔美女 未来属于你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