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武功] 寻经点穴

  1。认穴

  穴位是指神经末梢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再人体组织上的交汇扦接处必有穴位。若干经脉交汇处为要穴。如果要害穴受伤,气滞血淤,人体就会失去局部或整体的活动机能,甚至死亡。认识穴位,掌握穴位的所在经络和位置,百无一错,才能凑效。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五脏合于五行之生克:水、火、木、金、土。十二经常脉合于十二时辰:子、丑、、、亥。各穴位合于周天位置,以统帅全身之机枢。

  人体周身有108个要穴。其中36个穴是致命穴,亦称“死穴”。死穴又分为软麻、昏眩、经和重4种穴,各种皆有9个穴。生死搏斗当中,作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身亡。”

  一。头颈部位要穴(9个)

  1。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后头顶)

  经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寸处。(眉心向上入发际)

  经属:督脉,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汇。被击中后头晕脑涨。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一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寄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太阳穴后下方,耳中上方,摸之有凹陷感)

  经属: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人中沟偏上(鼻子和嘴唇中间偏上23处)

  经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

  7。哑门穴

  位置: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接凹陷处。(后脑勺连脖子处中心线)

  经属: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我晕~~~~~(耳后后脑勺与脖子交接处,哑门穴与耳朵中间12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昏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穴(14个)

  1。膻中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足太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击中内气散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膻中穴下沿中线摸到肋骨突起处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心之募穴。击中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就是肚脐眼。

  经属:任脉。击中,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一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终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四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会。击中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从锁骨数下来第三根肋骨处向两侧平移至乳头上方)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第六肋。

  经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冲击肝、脾,震动隔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曲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因内部右侧为肝脏,左侧当脾下方,故击中后冲击肝脏,破坏隔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穴

  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三。背腰骶部的要穴

  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三。背腰骶部的要穴

  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穴

  1。肩井

  位置:在大椎穴穴与肩峰连结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点中,半身麻木。

  2。太渊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点中,阻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点中,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点中,下肢麻木、不灵,伤丹田气。

  5。涌泉

  位置:足掌心三分之处,当曲足指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点中,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点穴术是中国武术中一门高深的技击术。在武侠小说家的笔下,高手随意一指便可以让对手或哭或笑,或伤或死,很是神奇。

  其实点穴术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布着十二条经络,三百六十五个穴道。其中有三十六个穴道被称为「死穴」。这些穴道如果受到内功高手的击打,便可能导致人全身或局部麻痹、晕倒甚至丧命。这种奇妙的手法便是「点穴术」。

  解除点穴的效果除了时间一到,穴道自解外,就必须由高手击打相应的穴道,或用内力推拿,使血脉恢复正常的运行。

  现代的武术高手常在搏斗中,击打对手某些薄弱部位或敏感组织,令对手产生酸麻和疼痛,从而失去抵抗能力,取得胜利,这些部位通常都是「穴道」的所在。1928年,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上海用「少林一指禅点穴法」击败当时的世界轻量级拳击冠军英格。后来英格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交手经过,对「自己当时身体如同被电击了一样」表示惊诧不解。这就是现实中点穴的效果。

  中医同样也根据穴道对人体的影响,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刺激穴道,调整人体血脉的运行,达到医治疾病的效果。

  附:内力

  中国武术中所说的「外力」是指人类天生的力量,而「内力」则是指人类通过锻炼,所产生的内在强大能量,也称为「内劲」。

  武术高手在修炼内功时,通过静坐、冥想等方法调整呼吸,锻炼人体的内部机能。经过长时间的内功修炼,不但可以使人的反应能力变的更加敏锐,还可以激起人体内部的潜在能量,从而锻炼出强大的内力。

  眼睛能看的到的招式是外力的呈现,而内力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只要配合相应的招式,内力就可以发挥很强大的威力。我们常在公园里看到老人家在打的太极拳,其实就是一种很强调内力修炼的内家拳法。正确的调整呼吸,凭借内力的运用,即使一位老先生也一样可以打倒一个强壮的大汉。这就是运用内力「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的道理



上一篇:经脉
下一篇:古代文化常识
收藏 意见建议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加油共勉之! 靓仔美女 未来属于你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