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BBS
综合导航
小说教程
大纲素材
世界架构
人物资料
描写用语
操作说明
常用网址
登录
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本版
首页
精简一套
签约引导
创作流程
大纲详解
题材参考
情节创作
世界素材
写好人物
人物素材
文笔描写
描写素材
学海无涯
免费赠品
道具
勋章
任务
设置
我的收藏
|
浏览历史
退出
腾讯QQ
微信登录
首页
›
题材参考
›
新手男频
›
查看内容
搜索
搜索
道教名山系列 清源山
©
0 人收藏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习、共进步
仅供交流学习
男频江湖
男频江湖:
仙侠 » 道学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的泉州市境内,泉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侨乡,向以风景优美、文物荟萃而闻名于海内外。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在泉州北郊,离市区约3公里,是泉州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分清原山、九日山和伊斯兰教圣墓三大景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这里山势雄伟,洞壑幽美,林泉清翠,奇石嵯峨,加上历代丰富的文物古迹。景色迷人,引人入胜,自古以来就是闽南著名的游览胜地,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
清源山以多清泉而得名,又名泉山,泉州地名亦源出于此。因位于泉州城北,当地简称它为“北山”,山有左、中、右三峰鼎立,以中峰最高,海拔498米,故亦名“三台山”。耸立于晋江平原之上,挺拔巍峨,古人喻之谓“高与云齐”,故有“齐云山”之别称。它最早开发于秦、汉,中兴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经历代的开发建设,留下了许多庙宇寺观、石雕石刻,计有大型石雕七处九尊,摩崖石刻五百多方,花岗岩仿木结构石室三处,古称三十六洞天、十八胜景。现经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规划,分为七个景区,即南台夕照、闽海蓬莱、石异峰奇、五虎朝狮、旭日春晓、石莲洞天、风动发石。著名胜景有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像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龟岩、九日山、灵山圣墓等。
清源山景观
老君岩
老君岩又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以岩刻巨型老君造像而得名。老君名李耳,字老聃,是道教始祖,被尊称为“老子”。石像依岩雕琢,就势造型,高5.1米,宽7.3米,厚7.2米,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神态安详,笑容可掬。整个石像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艺术珍品,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据史书记载,老君岩早在西晋时期就有道教寺观出现,到北宋年间,在罗山脚下建造了北斗殿,武山脚下建造了真君殿,两山之间有元元洞,建筑规模都较恢宏,老君雕像也完成于此时。以后随着年代的推移,寺观因年久失修而坍圮,今已无存,而老君造像仍保留完好,成为我国古代古雕艺术中的瑰宝。
罗山、武山虽海拔不高,但林木葱翠,风景宜人,加上巨型的老君造像,人们以一睹为快,当地民谚有“摸到老君鼻,寿高一百二”,故游清源山者无不到此一游。
南台岩
从弥陀岩循“寻佛径”古道可直上山顶南台岩,这是清源山右峰的最高处,因其位于中峰之南,故名。山坡上遍植杜鹃,每逢春夏之交,山花烂漫,满山幽香。
南台岩系一巨岩,巍然耸立,前是悬崖,后是峭壁,岩台上建有寺庙,如临空中。峭壁上刻有“空中楼阁”四个大家。终年云雾缭绕,仰望峰顶高出云端,悄如仙境。据史载,南台岩自唐代以来就逐渐成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胜地,当时岩台顶上建有儒教的魁星阁、佛教的大雄宝殿和道教的三清宫,每年三教信徒来此攀高朝拜者甚众。至宋后逐渐衰落,寺庙亦因年久失修而遭坍废。现有佛寺一座,比较简朴,建于明代。但山势雄峻,气象万千。登高远望,天高云低,河山壮丽,视野开阔,俯视泉城内外,屋宇连片,新楼叠起,阡陌纵横,绿装盖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晴空万里,晚霞满天,红透山河,风光更加绮丽,“南台夕照”是清源山的一大胜景。
清源洞
清源洞位于清源山中峰的顶端,又名纯阳洞,因地处清源绝顶,傲视诸峰,历来成为爱好登高览胜的旅游者攀登之地。上清源洞古代有两条道路,一条从正山门经千手岩、弥陀岩循“寻佛径”至南台岩,再沿着山路直上中峰;另一条从左峰山腰碧霄岩沿“清源古道”攀登。现在已筑有盘山公路(名齐云山路)可从泉州市区坐汽车直达山顶。但大多数年轻体健者仍愿循登山古道一步步攀登,虽然道路艰险,可游山赏景情趣无穷。
从碧霄岩上沿途有“小憩亭”、“五云深处”、“小云关”、“紫泽宫遗址”、“练胆石”、“虎乳泉”、“白龙井”等许多名胜古迹。
练胆石相传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少年时的练武之地,路旁石壁上刻有“君恩山重”四字,出于俞之手笔。虎乳泉又名孔泉,泉水从石隙中涌出,注入一尺许见方的石孔中,水质清冽,味某似乳,终年不竭。相传古代有一母虎在此哺幼,因乳汗不足,以泉代乳而养活幼仔,故而得名。这虽是不足为据的民间传说,但游人历尽险阻,攀登至此,已感疲惫万分,饮此甘泉,顿觉清凉解渴,体力陡增,增强了登攀绝顶的勇气。泉旁有宋代朱熹的题刻“源头活水”,字迹遒劲洒脱。清源山以此清泉源头而得名,泉州、泉山之名亦由此而来。
过虎乳泉至清源洞路已不远,登上山顶平台,只见山门上刻有“第一洞天”四字,这里高处绝顶,被推为清源山三十六洞天之首。山门内有一列屋宇,古称“观空楼”,在此远眺四方,天高地阔,风光远销限。如天气阴霾,云海茫茫,若梦若幻,大有超凡脱俗之感。屋后有一洞,洞口刻有“蜕岩”两字,相传是宋代裴道人蜕化之处。洞高8尺,宽6尺,洞底有洞,深不可测,传说可通洛阳江。现今洞口藤蔓满布,荆棘丛生,洞上危岩峭拔,直插云天。
千手岩
千手岩位于清源山右峰下,与老君岸隔一山岗,居清源山正山门以北,现有公路从泉州城直上正出门口,过门拾级而上即是千手岩寺,寺前有“迎客松”一株,盘旋虬曲,状态喜人。寺旁有石碑一方,上刻“第一山”,系宋书法家米芾手迹。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大士塑像,故名千手岩,也叫观音岩。还有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像,寺后峰石嶙刚,满山枫树,秋后一片丹红,是清源山一大植物景观。从千手岩往南过“慈晖亭”,即至“石中居”,这是近年来新建的较大旅游服务设施,设有餐厅、茶室,在此饮酒品茗,极目青山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千手岩后有弘一法师舍利塔,法师俗名李叔同,早年留学日本,攻音乐、绘画,对文学也造诣颇深,后在浙江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成为知名高僧。平生好结交天下名士。1942年在泉州圆寂,遗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舍利塔为花岗岩仿木藻井结构,风格独特。塔旁悬岩上刻有法师临终前手书“悲欢交集”四字,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真诚初拜谒时的题句:“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塔内石壁上有阴雕法师全像,系名画家丰子恺所绘,丰系法师的得意弟子,闻师圆寂,悲痛万分,含泪挥毫作画,涕泪与墨计共研故名“泪墨画”。
弥陀岩
从千手岩再向上攀登,即至弥陀岩,进得山门,只见古木参天,巨石峭立,瀑布悬垂,梵宇高筑,气势非凡,是清源山风景最佳处。这里瀑布从50米高的悬崖上飞泻而下,形成了“泉窟观瀑”胜景。从左侧向上,还有“一啸台”、“岫云”、“招饮径”、“天风海月”、“一线天”等名胜,在一啸台前有一石室,上勒“愿海真空”,室内供奉阿弥陀佛石雕像一尊,高5米,宽2米,头结螺髻,脚踩莲花,形态商讨,造型优美,建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元代石雕佳作,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元碑、元塔和多幅石刻,均古朴典雅,殊堪鉴赏。
瑞像岩
瑞像岩在左峰的天柱峰下,从碧霄岩右拐不到1公里路程即达,也可从登山公路经片瓦岩抵达,这里有刻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释迦石像一尊,相传佛像雕成时夜放瑞光,故名瑞像岩。像高4米,宽1.5米,立状,左臂下垂,掌心向外,右臂袒露作无畏手印。神情庄来肃穆,系按照岩石的自然形态雕镌而成,取法于木雕旃檀瑞像,风格独特。是宋代石雕艺术的佳作。至明成化年间,为了保护佛像,建造了一间仿木结构的石室,现石像、石室均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岩下石径迂回,岸前奇石突兀,排列如群僧参禅,称为“罗汉峰”,俗称“十八罗汉朝释迦”,天然成趣。石室左侧有“望州亭”,可眺望泉州城,附近还有石蟒、石龟、石门、石窗等胜景。
天柱峰周围有狮子峰、回舶峰、莲花峰等奇峰罗列,景色佳丽如画,故古人在石壁上刻上“忘归”两字,以示流连忘返。
碧霄岩
碧霄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碧霄岩分为上、下碧霄。从入口处仰视,碧空如线,又称“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为元代泉州路监临官达鲁花赤阿沙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5年)登临清源山,感岩之雄奇而雕。1985年月10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三世佛”周围有历代摩崖石刻多方,其中有元代碑刻记载着当时碧霄岩三世佛雕刻和建筑的经过。还有南宋淳熙晋江县令林(福州人)手书摩崖“寿”字石刻,占摩崖界面14平方米,为福建成“第一高寿”;清代江春霖为监察御史陈庆镛在鸦片战争时(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申明刑赏疏》,批评皇帝纵容投降卖国派而震动中外的“抗直敢言”等石刻,字迹古仆苍劲、挥洒自如,为游人所赞叹!
南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清源山主景区左侧风山之麓。
据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进士、晋江人施梦说所的《鲁东诗集》云“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清乾隆年闽蔡永蒹(1776~1835年,晋江东石人)所著的《西山杂记》载:嵩山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又说:少林寺十三进,周墙(高)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怖,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该书还记述泉州少林寺三兴三废的经过。历史上规模恢宏的泉州少寺,至今遗址、遗物乃在。
1992年10月,国际南少林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与会学者、中外武术界人士应邀参加了泉州少林寺复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少林禅寺”题写寺匾。1994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复建泉州少林寺,规划面积400
亩,寺庙用地200庙。复建工程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达摩祖师堂、伽兰祠、西堂、玄女堂、罗汉堂、十三堂、禅堂、观音殿、地藏殿、演武厅和泉州历代名人祠堂及其他配套设施。
少林寺“大雄宝殿”主体建筑及配套工程于1994年12月动工,1997年9月竣工。建成后的泉州少林寺,重现了泉州典型的佛教文史迹,又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
“三世佛”石雕造像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碧宵岩景区内。1985年10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世佛”是十三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碧宵岩“三世佛”为摩崖浮雕,作长方形石龛,高3米、宽6.5米。“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土蕃式样。整座造像布局匀称,雕工精湛,造形优美。
“三世佛”造像左侧的元代造像记事石刻碑文中记载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公元老派367年)十月丙午日,岩僧志聪题刻于摩崖记文云:“透碧宵北山第一胜概。至元壬辰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劂后,岁远时艰,弗克茸治。至正丁未二十七月年(公元1367年)秋,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贴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兴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壑改观”。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兴建“三世纪”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1991年8月竣工。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这特色。从崖下仰望。
1997年11月,在泉州市召开的“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石刻造像学术研讨”上,与会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中央民族大学、龙门石窟研究所及泉州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关于泉州市清源山藏传佛教三世佛的文物景鉴定书”上一致认为:“清源山碧霄岩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对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唐吾特。党项)在元代活动有重要学术价值。可以作为一级物,建议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源天湖
为再现“泉山”的历史风韵,增添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水景资源景观,1993年市政府决定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清源山上第一泉--“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建设清源蓄水工程--清源天湖。
“清源天胡”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月10月动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
为迎接1998年12月在泉州举行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市政府拨出专款,完善湖区的旅游娱乐、休闲设施,其中环湖步游道、虎乳茶馆、垂钓台、观景台及配套设施于1998年11月竣工。
“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一个景观工程。大坝雄伟壮观,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游人在此品茗观景、垂钓休闲,自得其乐。
虎乳泉
“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据《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闽人叶延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虎乳泉”旁边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巾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相传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虎,每天带小虎到泉边啜饮,以水代乳,小虎竟壮健长大。虽是传说,但是“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洌,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九日山在清源山以西,泉州市的西北部,晋江下游北岸,距泉州市区约7公里,闽中人士向有重九登高习俗,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大批诗人墨客来此登山欢聚,游山赏景,作赋吟诗,故山名“九日”。山有三峰,分别名东峰、西峰和北峰,因山顶平坦,又叫东台、西台和北台。东台上有唐宰相姜公辅隐居处姜相台和姜相墓,故亦称“姜相峰”。其形似麒麟,俗呼“麒麟山”。西台上有唐代高士秦系所居的“隐君亭”及基使用过的石砚等物,故亦称“高士峰”,峰顶有石佛一尊,并建有石佛亭,俗呼“石佛山”。北台上有八戒石等景观。三峰环抱中间的洼地名“白云坞”。坞中云雾弥漫,清泉潺湲,林木扶疏,花香鸟语,是九日山景色最幽丽处。山顶有“一跳石”,伫立石上可远观戴云山脉壮丽雄姿。山前晋江畅流,金溪逶迤,山光水色,绮丽迷人。
九日山历史悠久,古迹较丰,虽因年久,多有湮没,但留存下来的还不少,万以摩崖石刻最为著名,故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名。现保存完好的共有七十五方,布满了西峰东坡和东峰南侧的崖壁,其中有不少唐、宋名家的墨宝,如唐高僧无等禅师“泉南佛国”的题刻,宋代朱熹、蔡襄、苏绅、陈洪进等名人的墨迹,成为一座天然巨大的“历代书法艺术陈列馆”。尤其是山南的祈风石刻群,记录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资料,更为珍贵,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西南的延福寺,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是闽南著名古刹,也值得一游。
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坐落在清源山东南侧,泉州市东门外2公里的伊斯兰教圣墓,因位于灵山脚下,也叫灵山圣墓。墓内安葬着穆罕默德两位弟子的遗体,是世界伊斯兰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据史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我国传教,一贤在广州,二贤在扬州,三贤、四贤在泉州,后峡谷人卒葬于灵山,故亦称三贤、四贤墓。墓室呈方形,并排安放着两座石棺,墓顶盖以花岗石,呈圆拱形,雕刻简朴无华。墓地正中建有石亭,以保护圣墓免遭风雨侵蚀。石亭西、北、东三面依山筑成马蹄形环抱回廊,廊内有石碑数块,正中一块为阿拉伯文,记述三贤、四贤事略及泉州穆斯林信徒活动概略,立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其他几块都是汉文,记载历次重修圣墓的事迹。回廊右侧有一块“郑和行香碑”,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此行香祷告而立的记事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圣墓周围,林木葱郁,松柏苍翠,附近安葬着许多石棺,这是古代中外伊斯兰教待墓葬之地。历年前来祭扫膜拜者不绝。墓前右方有一巨石兀立,风吹之则晃动,人称“风动石”,石上刻有“碧玉毬”、“天然机妙”等字样,“玉球风动”成为泉州胜景之一。
灵山峰峦起伏,景色秀丽,灵山圣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中外旅游者瞩目的宗教游览胜地。
上一篇:
道教名山系列 齐云山
下一篇:
正一道
收藏
回复
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不念过往 不畏将来,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加油共勉之!
靓仔美女
未来属于你们
羽顺
返回顶部